為破解域內鄉村產業基礎薄弱、內生動力缺失的難題,福建省周寧縣創新推出“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合作共贏”的“鄉村合伙人”模式,招引熱心外出能人、青年創業者、文藝創客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與村集體“合伙”共同開發鄉村產業項目,努力構建村民就業有“薪金”、土地流轉有“租金”、入股合作有“分紅”、參與經營有“現金”的發展新局面。
黨建引領,筑牢“合伙人”發展基石。瞄準區域發展優勢,打造一支懂市場、會經營、善管理、能帶富的鄉村合伙人隊伍。黨委搭臺,建立高效協同機制。由各鄉鎮黨委書記主要抓,分管組織、文旅、農業農村的鄉鎮班子重點抓,通過召開座談會、研討會、推進會等方式推進工作,構建形成“1+3+N”高效聯動運行機制。將泗橋鄉溪口漂流、七步鎮八蒲清涼谷等項目作為招募重點,采取線上招募、線下走訪等形式吸納在外能人、技術能手、鄉創農人等60余名,項目策劃團隊5個,進一步壯大“鄉村合伙人”隊伍力量。示范引領,連片帶動抱團發展。堅持試點先行、整體推進,依托全縣11個聯村黨委,深入挖掘特色農產品、生態景觀、紅色文化等鄉村資源稟賦,形成“一片區一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同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引導擅長經營管理、種植技術、電商直播等方面人才,通過村企共建、技術入股、居間服務、代購代銷等方式,示范帶動更多農戶投身鄉村建設。2023年,36個聯建村集體經濟收入取得新突破。人才激勵,匯聚力量服務鄉村。依托12個鄉村人才驛站開展“雙向培養”行動,用好用活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等下派力量,明確“幫創業、幫就業、幫生產、幫推廣”“帶資金、帶技術、帶信息、帶項目”“四幫四帶”工作內容,2名鄉土人才成為鄉村振興幫帶導師,25人成為帶富好黨員。此外,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對“鄉村合伙人”進行宣傳和推廣,營造鄉村舞臺“大有可為”的干事創業氛圍。
多元參與,拓寬“合伙人”發展空間。秉持“專業人干專業事”理念,推動形成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格局。匯聚“新農人”,激發“活力圈”。發揮合伙人專業優勢、資源優勢、帶動優勢,圍繞村莊規劃建設、公共品牌推廣、民俗文化保護、旅游項目開發等方面獻智獻力、做優項目,為禮門鄉常源村古村落提升、李墩鎮白銀文化、浦源鎮鯉響青年民宿等20余個項目注入鄉村人才活水,探索“生態+”“庭院+”“鄉創+”等多種鄉村運營模式,打造“文藝常源”“唐韻古街”等8個鄉村品牌建設。攜手外出能人,拓展“朋友圈”。積極傳播愛鄉精神,依托縣域發展需要,鼓勵50余名品行好、有能力、有影響、有聲望、熱衷公益的外出人才,以技術、資金、管理經驗等資源要素,參與鄉村議政建言、平安建設、紅色傳承、公益慈善等事業,開辦農業生產合作社、鄉村書畫屋、長者食堂等,服務于村民生產生活、文化精神需要,強化村莊自治力量。解鎖“新村民”,點亮“鄰里圈”。建立鄉村兩級合伙人服務保障管理機制,對項目推進、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合伙人,優先享受金融貼息貼補資金補助。同時,鄉(鎮)、村積極為外地藉合伙人提供餐飲住宿、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經常性邀請合伙人參與鄉村民俗活動,促進合伙人與村民打成一片。截至目前,共有25人被授予“榮譽村民”稱號,真正讓“外來客”變成“家鄉人”。
合作共贏,打造“合伙人”共富實體。通過收益分紅、資源共享和市場拓展等方式,形成“村集體+合伙人+村民”的發展經營模式,共創共享發展成果。村民就業有薪金。鼓勵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參與合伙人產業,帶動村民“家門口”就近就業。截至2023年,禮門鄉的集體合作社規?;l展蔬菜、馬鈴薯等種植約1480畝,帶動村民300余人,增加收益100余萬元;浦源鎮打造花卉主題的美麗庭院200多個,帶動200余農戶增收。創業增收有途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分配機制,合伙人享有鄉村項目開發、產業發展等優先權,各項目業態由合伙人牽頭運營,鄉村兩級在創業空間、項目運營、土地流轉、資金補助、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并根據合伙項目收益,明確雙方利潤分配比例,實現共建共贏。如,禮門鄉貢川村采取“集體合作社+合伙人”模式,推進蔬菜產業項目,申請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100余萬元,降低經營成本,助推村財增收5萬元。鄉村發展有活力。合伙人深入挖掘縣域范圍內傳統古村落、特色山水景觀、紅色文化、民宿文化等資源與農、文、旅的結合點,通過傳承非遺技藝、活化古民居、發展生態研學、舉辦鄉村活動等方式,為金牌旅游村、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源動力”。同時,綜合利用各村閑置宅基地、閑散土地、特色農產品等資源,開發山野民宿、文藝手作、藝術擺件等文創產業,引入書屋、咖啡館、酒吧等新業態,實現“空心村”活化生長。
周寧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