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作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村集體經濟發展“聯村抱團”模式啟發地的惠水縣,引來各地登門考察學習。黔南州聚焦農村產業發展規模小、主體弱、同質化等問題,打破地域和行政范圍限制,最大限度整合資金、項目、技術等資源,探索“聯村抱團”模式助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各村發展互惠共贏。2023年,全州1275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64億元,同比增長6.8%。
多村“打捆”,整合資源
“我們村距離縣城67公里,沒有連片的田土,年輕人幾乎都出去打工,發展產業增加收入,難啊。”長順縣敦操鄉打招村黨支部書記柏華斌道出心中的苦楚。
一些先天條件不足的村,如何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長順縣將投入到村級的產業發展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和村級自有資等全部“打捆”匯聚到村級經濟聯合社,建立集體資金投資商議機制,明確由聯合社根據市場需求協商確定產業發展。
2023年,長順縣整合30個發展基礎薄弱村的幫扶資金,在廣順鎮商業綜合體購買31個門面交由公司統一管理經營,實現分紅資金434萬元。
按照“激活村集體沉睡資金,聚合零散資金共投放”思路,黔南州把中央、省財政的涉農專項資金和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明確村集體當項目業主等,200萬元以下項目優先讓村集體組織實施,讓縣(市)把資金“打捆”使用,實現發展資源更集中、力量更集聚。
以問題為導向,州委組織部聯合15家涉農部門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政策“大禮包”,從州級層面對政策“打捆整合”,讓政策下村、助村發展。
產業連片,抱團取暖
以往,村級產業發展是根據地理位置、田土林地、物產等資源情況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結果是資源好的村收入好,發展越來越好,資源差的村發展舉步維艱。
黔南州告別“畫地為牢”的束縛,在全州實行產業聯建,通過村與村聯合、鎮與鎮抱團發展,多數村莊農業產業發展逐漸由“散、小、弱”向組織化、規模化農業轉型,實現最大化盤活資源,創收效益。
據惠水縣委黨建辦主任周先平介紹,惠水結合各村資源稟賦、發展條件進行產業分類,明確地關、大龍、下興等村以發展佛手瓜蔬菜等為主,街上、擺王、洛平、擺爐、舊寨等村以發展大米糧油作物為主,錯位發展,增收勢頭良好。
連一片,富一方。各縣市立足本縣主導產業,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鼓勵資源稟賦相似、發展類型相近的村實行集體經濟聯建,有效破解轄區行政村資源不平衡、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問題。甕安縣珠藏鎮羊關村、市灣村、桐梓坡村聯合開辦辣椒加工廠,注入資金138萬元入股經營。三都縣大河鎮和平村、小河村、柳源村、巴佑村、新場村等村打破地界進行連片茶葉種植6.46萬畝,2023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47萬元、村均49.4萬元。
銷路聯通,闖關破題
“聯村抱團”“聯村共建”像一把金鑰匙,解鎖鄉村共富的密碼。黔南州以做長產業鏈、打造特色品牌為方向,整合各類資源打造系列區域公用品牌,提升黔南產業知名度和競爭力,讓“土特產”賣得更好、賣得更貴。
“通過政府舉辦的這次展銷會,我們認識了來自廣州的客商,現場簽定3萬元的訂單,當天還賣得4千多塊錢?!泵鎸︾R頭,羅甸縣木引鎮蜂糖李種植戶王飛非常開心。去年,黔南州委宣傳部、人社局等部門聯合12縣(市)舉辦宣傳訓練營、電商培訓班等,免費培訓一批駐村干部、村干部正確使用網絡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幫助農戶拓寬線上銷售渠道。
都勻市“線下、線上、出口”同步發力,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引導企業組建“產供銷”聯合體,積極推動本地茶企與省外優強茶企合作,采取代加工、聯合品牌等多種形式銷售方式,實現茶葉年銷售8000余噸。此外,加大東西部協作,州縣聯合搭建農產品流通企業與生產基地“農批”“農超”“農貿”對接平臺,引導農產品走向省外超市、電商企業市場。
黔南州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聯村抱團”發展模式讓州縣鎮村形成發展合力,抱團闖市場,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