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后廚里,師傅們在制作面點。(下馬圈村村委會供圖)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柴火飯香味飄滿了下馬圈鄉幸福互助院孝老食堂。11點半剛過,67歲的獨居老人馬繼青便踱步到明廚亮灶的取菜窗口前,開心地叮囑打菜師傅:“紅燒肉給我多澆勺湯!”馬繼青和老鄰居們圍坐在方桌旁,邊吃邊嘮著家長里短。“以前總愁做啥飯,現在頓頓熱乎飯,連湯汁都舍不得剩,日子美著哩!”這樣暖心的場景,如今已成為互助院老人日常的幸福“食”光。
這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探索農村養老新路徑的生動縮影。自2020年,尚義縣下馬圈鄉下馬圈村幸福互助院建成,這里便成了116戶居民的“新家”。去年5月,幸福互助院“孝老食堂”建成投運,老人們的生活再次升級,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舒適的就餐服務,對于一些患病無法出門和行動不便的老人,食堂還貼心開展上門送餐志愿服務。
記者了解到,食堂運營半年多來,日均用餐人數40余人次,高峰時超過60人;截至2025年1月,食堂累計接待就餐老人超過1萬人次,為行動不便者送餐近500次。
“父母80多了,我在外打工心里始終放心不下他們。有了食堂,為我們這些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解決了后顧之憂。”53歲的馬淑琴今年春節返鄉時,被食堂的煙火氣暖了心窩。看著父母在窗明幾凈的食堂里吃著可口飯菜,這位常擔憂父母做飯吃飯問題的游子,終于放下了心頭大石。
一蔬一飯牽人心,三餐四季皆溫情。“互助院居住著116戶,其中90%是60歲以上的老人,30%是80歲以上的老人,90歲以上老人有3位。‘孝老食堂’有效解決了村里空巢、困難、高齡老人們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下馬圈村黨支部書記、孝老食堂負責人馬國飛介紹,“現在每天中午11點半到12點,晚上5點半到6點,食堂就是最熱鬧的'打卡地'。食堂每周更新菜單,水餃特別受老人歡迎,我們還提供個性化服務,為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老人提供營養套餐定制服務。”
下午5點多,食堂里熱鬧起來。廚房里洗菜聲、炒菜聲交織,志愿者郝喜青動作嫻熟,麻利地將飯菜分裝進保溫袋打包好,準備給行動不方便的侯成老人送去。
老人們在用餐。(下馬圈村村委會供圖)
自食堂運營以來,村“兩委”干部積極發揮帶頭作用,主動在食堂幫忙,承擔打飯、包餃子、準備食材等工作,用心用情為老人服務。同時,鄉黨委全力協調各方資源,幸福互助院做好兜底保障,確保食堂能夠持續為老人們提供優質服務。
夕陽余暉將食堂玻璃窗暈染成暖金色,馬國飛認真清點著當日賬目:“35人次就餐,消耗西紅柿8斤、雞蛋4斤、豬肉10斤……”這些看似尋常的數字,背后是鄉村養老實實在在的溫度。從煙熏火燎的土灶到明廚亮灶的食堂,從冷清獨居到圍桌共餐,下馬圈鄉用“煙火”賬本,寫出農村養老的溫情篇章。
一灶爐火暖百家,三餐煙火撫人心,小食堂大民生,正烹出鄉村振興的幸福滋味。“下一步,我們還要努力擴大就餐規模。”馬國飛說,他們正計劃重新裝修食堂的幾間房,充分利用場地,一部分改造成老年活動中心,讓老人們在吃飽、吃好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能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