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白洋淀,蘆葦初綻嫩綠,蒲芽破土爭春。在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趙北口鎮楊莊子村“創富工坊”里,56歲的趙鳳榮正麻利地編織著直徑50厘米的蒲草“墩子”。“現在每月能掙3000多元,比以前閑在家里強多了。”趙鳳榮的笑容里洋溢著獲得感。
趙北口鎮13個行政村環湖而居,8137畝水域滋養著6500余畝蒲草、荷花、蘆葦等水生植物。這些看似尋常的水草,卻承載著千年文化記憶:春秋戰國時期,先民們就用蒲草編織蒲團、漁具、葦席。
然而,蘆葦蒲草市場價值低、無人收割枯萎后容易影響水質。如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趙北口鎮黨委在調研中發現,白洋淀年接待游客突破百萬人次,市場上卻充斥著大量同質化旅游商品,本地特色產品的辨識度與附加值亟待提升。趙北口鎮組織委員張程鋼坦言:“游客來了想買點地道特產,可貨架上滿眼都是常見的小商品,咱們的淀里好物卻賣不上價。”與此同時,農村婦女群體需要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這些現狀成為破題的關鍵。
2024年,趙北口鎮黨委以楊莊子村為試點,做好“土特產”文章,積極鏈接政府、企業、農戶等多方資源,創新“黨支部+集體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打造“創富工坊”就業平臺。張程鋼介紹:“我們成立河北雄安創富鄉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免費提供原材料,統一回收產品,讓村民零風險創業。”
為提升技藝水平,鎮里邀請非遺傳承人開設培訓班,培養出46名本土手工藝人。郭大姐為首批學員,如今她設計的蒲草籃子供不應求,“自從有了‘創富工坊’,我們可以學學本領、做做手工,活兒輕松,收入還不錯,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村民楊大姐笑著說。
在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后,趙北口鎮開啟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數字化突圍。32個農家院變身展銷窗口,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讓蒲草產品觸達全國,從微不足道的“無名草”,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草”、千家萬戶的“致富草”。第二步,結合趙北口“千年古鎮”文化底蘊,鎮里深入挖掘白洋淀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開發蒲葦地墊、花瓶、燈罩、扇子、門簾、涼席等20余種衍生產品。第三步,依托河北省“和美鄉村”重點片區、雄安新區開展“一淀一路”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在楊莊子村打造集編織體驗、生態觀光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游客可參與編織、坐船游覽白洋淀等活動。
如今,趙北口鎮蒲草編織產業正加速推進:蒲草收割、配件制作、手工編織、直播銷售,為蒲草編織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帶動200余人就業,實現全產業鏈條本地替代。“我們正在推進與高校合作,打造特色文旅品牌IP,將‘創富工坊’蒲草制品打造成具有白洋淀屬性的文創產品。”張程鋼表示,下一步將并逐步向蘆葦、荷花等產業延伸,促進文創產品多元化,進一步提升蒲葦附加值,擴大經濟效益。
夕陽余暉中,白洋淀上波光粼粼,楊莊子村的婦女們仍在工坊里忙碌。手中的蒲草不僅編織著增收致富的夢想,更織就著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的錦繡畫卷。
本報記者 俞璽勍 通訊員 張程鋼
趙北口“創富工坊”蒲編工作室在雄安新區商務服務中心展銷。 陳偉 攝
白洋淀邊,婦女們正查看編織好的蒲草產品。 張學農 攝
趙北口“創富工坊”蒲編工作室內展銷的蒲草編織品。 俞璽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