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群眾共同研究魚皮衣制作技藝。 (同江市委組織部供圖)
赫哲族魚皮衣。 (同江市委組織部供圖)
在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處,“中國傳統村落”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如同一艘揚帆的彩船,載著“烏日貢節”的歡歌與冬捕節的號子,駛向文旅融合的振興航道。這個曾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村落,在非遺傳承與產業創新的雙槳推動下,書寫著新時代的“伊瑪堪”。
春光明媚,在村道上漫步,魚骨紋樣的紅頂民居在藍天白云下分外美麗,外墻上“百魚朝江”等巨幅赫哲族壁畫引得許多游人駐足。漁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尤闖指著壁畫介紹:“我們將赫哲族世代傳唱的故事畫上墻,讓游客穿梭在赫哲族古老傳說中,掃描二維碼還能看到故事講解。”這350余幅壁畫,成為村里的網紅打卡點,吸引打卡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周邊28家漁家樂年均增收5萬元。
“咚!咚!”每年6月,赫哲漁鼓響徹江畔,赫哲族“烏日貢節”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尤闖算起“節慶經濟賬”:“去年烏日貢節,全村單日銷售魚皮魚骨工藝品超2萬元,‘非遺研學’帶動民宿入住率達90%。”如今,“非遺+旅游”“節慶+研學”模式,讓烏日貢節、赫哲冬捕節等民族傳統節慶煥發新生,更讓篝火晚會、赫哲全魚宴成為留住游客的“新漁網”。2024年,漁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
走進修恩湖畔的赫哲文化傳習所,滿墻的魚皮畫、220斤的鰉魚標本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尤文鳳正在指導學員制作魚皮畫:“赫哲族的傳統文化不能丟,魚皮制品是我們民族的根。現在村里重視這項技藝,我愿意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我們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持續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烏日貢’等民族節日打造成同江人民共同的節日,大力扶持建立非遺就業工坊,帶動創業和就業8000余人。同江市成功申創全省首個全國‘共同現代化’試點,還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同江市委書記張大偉說,“從漁歌新韻到產業騰飛,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定盤星’,更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同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