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一:培訓內容量身定制
該區建立了區鎮兩級培訓制度。區委組織部每年組織大學生村官開展1次集中培訓,每季度召開1次交流座談會;各鎮街每月開展1次培訓或工作交流會。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菜單式、案例式教學,分類設計了農林水利、民政計生和社會保障等培訓內容,邀請區級部門、鎮街領導干部、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和大學生村官現身說法。編印了《農村實用政策法規匯編》口袋書,人手一冊,為大學生村官盡快開展工作提供服務;開展現場體驗式培訓,定期組織大學生村官參觀民心工程、重點工程、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產業基地等,幫助大學生村官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更具典型意義的做法是,該區還分類分批組織大學生村官列席區委重要工作會議、區委全委會和區委常委會以及鎮街黨(工)委會等,現場體驗區委及鎮街重要工作的決策過程,幫助大學生村官擯棄“局部思維”,強化宏觀意識、大局意識,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統籌協調的能力。
創新之二:管理指標硬化細化
在管理上,該區采取“三級聯動”管理機制。區委組織部出臺了“十個一”的量化管理指標,包括每天一篇工作日志、每周一個工作安排、每月一次工作匯報、每季一篇調研文章等;鎮街建立大學生村官工作實績檔案,以隨機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檢查量化指標是否完成,工作是否得到村“兩委”認可,群眾是否滿意。龍洲灣街道的督查組由組織辦和紀工委組成,到村明查暗訪,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村里則對大學生村官實行定崗、定責、定任務,將村里的工作細分為黨建、綜治等若干崗位,采取自選與組織安排相結合的辦法,全區在崗的127名大學生村官認定崗位278個,平均每人在2個以上。明確職責1034項,平均每個崗位不少于3項。分管或協管實質性工作714項,平均每人不少于5項。同時,將每年必須100%入戶走訪村民1次作為硬指標,以工作記事、群眾簽字為依據。木洞鎮水口寺村主任助理、團支部書記劉亞星說:“量化崗位,職責明確,便于操作!”農大畢業的跳石鎮思林村大學生村官劉宏佳選擇農技崗位后,利用自身專業優勢,開設“大學生村官莊稼醫院”,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咨詢,為農民減少損失35萬余元。
創新之三:社會動員呵護成長
“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社會合力?!眳^委組織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構建齊抓共管的關愛機制,營造了促進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才的良好“生態”。據了解,該區不僅設立了大學生村官110熱線電話,還在組織部、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設立了談心室,并將注明聯系方式的服務卡發給所有村官。開辟了大學生村官網上沙龍,成立了大學生村官團委,為大學生村官交流思想、消除郁悶、進步成長提供及時和經常性的幫助。豐盛鎮是該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一個鎮,有一名大學生村官到任后打起了退堂鼓。黨委書記張華明得知后,連夜找到這名村官,耐心勸說引導,終于打消了他的顧慮,選擇了留下。區婦聯組織副處級以上的女干部與64名女大學生村官100%結對幫帶,受到全國婦聯的肯定。大學生村官張琦,原計劃到待遇更好的重慶市煙草公司工作,后被組織關心深深打動,留在了邊遠山區接龍鎮鐵礦村擔任村委會主任,2年時間把一個貧困村變成了年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的富裕村,去年6月被推選為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代表。
在各界的關心幫扶下,該區大學生村官充分發揮眼界廣、信息靈、資源多的優勢,指導村民發展特色農業,銷售農產品1329噸,引進增收項目32個,經濟效益達7300萬元。
創新之四:搭建舞臺發揮專長
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多、空巢老人多、貧困群眾多、專技人員少、在家勞力少的“三多兩少”現狀,該區引導大學生村官組建進村入戶巡回幫扶隊,開展志愿幫扶活動。下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困難群眾、健康知識、支農助耕、法律援助、急難險重突擊隊等7個巡回幫扶分隊,目前,已助耕支農5300余人次,幫扶困難群眾3400余人次,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532對。接龍鎮大學生村官張琦結對幫扶孤兒李燕燕、李強強的先進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得到了社會的好評。
結合農村工作需要,該區還組建了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引進、農業科技培訓、農業技術推廣、三農政策解答、農村法律援助、農民健康服務、突發事件應急等10支助農服務先鋒隊,由大學生村官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興趣愛好報名參加,充分發揮他們在引領農業科技、服務農村發展、助推農民增收中的示范作用。目前,全區127名在崗大學生村官全部報名參加了助農服務先鋒隊。魚洞街道金竹村大學生村官彭雙一通過網絡、電話咨詢等方式積極發布蔬菜銷售信息,幫助村民銷售蔬菜70余噸,解決了蔬菜銷路不暢、價格低的問題,為村民增加收入2萬余元;雙河口鎮大學生村官解思葳針對本村雪梨品種老化等現狀,邀請專家教授到村指導,改良梨樹品種,牽頭組建了專業生產合作社,促進了雪梨產業發展。目前,該區大學生村官已幫助引進項目28個,引進企業8家,經濟效益達6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