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農業: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趨向——對話任繼周
    2022-03-24 11:32:00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1

    鄉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任繼周,1924——,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蘭州大學合辦草業戰略研究中心顧問,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博導,名譽院長,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名譽院長。主要學術領域為草業科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中國農業系統發展史,中國農業倫理學。

      由海洋到陸地,再由陸地返回海洋,我國農業將伴隨華夏民族完成跨越數千年的壯美旅行,最終回歸我國資源稟賦優厚的陸海界面。這將為人類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發展生態文明的文明轉型作出貢獻。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焦宏楊瑞雪

      “倉廩實,天下安”。當今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我國糧食供求始終處于緊平衡的狀態。“要樹立大食物觀。”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大食物觀,大大拓展了傳統的糧食邊界。那么傳統的糧食觀是如何形成的?樹立大食物觀,如何在傳統農業系統中尋找食物安全的可持續途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準線在哪里?本期對話邀請任繼周院士,就大食物觀背景下如何保障食物安全進行探討與分析。

      糧食觀念的更新,是我們面臨的歷史性任務

      主持人: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講到“要樹立大食物觀”。您怎么理解總書記的這一要求?

      任繼周:食物保障為我國歷代政府和群眾所重視,2000多年以前,我們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認知。但中國傳統的食物概念過分狹窄,往往把“食物=谷物=糧食”。

      糧食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后來把“以谷物為主的食物”稱為糧食。事實上,對人的食物構成來說,領域十分廣闊,礦物性食物如水、鹽和某些礦物元素;植物性食物如谷類、蔬菜、藻類、果品等;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奶類、蛋類、水產類、昆蟲類及其制品。糧食只是谷物的一部分,是上述三個食物帶中的局部,在食物系統整體中更是局部中的局部。

      早在1990年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對于人多地少,谷物生產長期處于緊迫狀態的中國,強調谷物生產,原無可厚非,但舊的食物系統觀流弊甚大。糧食觀念的更新,是我們面臨的歷史性任務。

      主持人:那將食物簡單等同于糧食這種觀念,您認為是如何形成的?

      任繼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以糧為綱”是與耕地農業相伴而生的。重視糧食的思想源自戰國初期管仲的“耕戰論”。商鞅將管仲的耕戰思想加以發展,“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其核心是施行“墾草”種糧,并建立了完善的戶籍制度,使國勢大盛,時稱“虎狼之秦”。

      漢代把適應耕戰要求的農業凝練為“辟土殖谷曰農”,也許這是世界最古老、最簡潔的農業定義了,耕戰農業成為這個封建農業大帝國的強大基石。歷經2000多年以后,直到新中國建立,提出“以糧為綱”,把耕地和農民牢固粘合為一體,以農村包圍城市,完成國家工業化的最初積累。

      從管仲的耕戰論,到商鞅的“墾草”務農、漢代的“辟土殖谷曰農”,再到近代的“以糧為綱”,各個歷史階段幾乎都是屯糧備戰引發的單純谷物生產。因此,在耕戰思想大勢下,耕地農業流行數千年,中華民族的糧食情結由此養成。這也把歷史背景深厚的耕地農業推向新高峰,單純谷物生產的方向更加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這不僅豐富了糧食安全的內涵外延,也對重要農產品保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均糧食與畜產品的消耗量發生歷史性轉折

      主持人:既然耕地農業曾經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那為什么又要強調“大食物觀”呢?

      任繼周:耕地農業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它被牢牢定位于開墾土地、從事單一谷物生產,這種偏頗的農業系統會造成不少危害,使得農業生態系統被嚴重閹割。比如種植業被推向極端,農業系統不得不走上一條土、水、肥和動力等資源高投入的發展道路,給嚴峻的資源、生態、環境形勢造成更大的壓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遇到了食物結構的轉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人均糧食與畜產品的消耗量發生歷史性轉折,糧食這個“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斷下滑,而動物性食品的比重一路飆升。兩者在2002年走到交叉點,此后這種上升與下降的趨勢日益明顯。

      人畜共糧是我國農業系統中的顯著特征。如將口糧和家畜的飼料分開來計算,我國口糧早已滿足,而飼料則嚴重不足。以食物當量計,人糧與畜食之比為1∶2.5,即家畜飼料是人口糧的2.5倍。當前我國飼料消費已超過谷物總消費量的40%,這是我們傳統的耕地農業無法承受的重負。

      耕地農業與城鄉二元結構幾乎同時發生,在中國已沿襲數千年。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原來農耕文明的社會基礎逐漸消失,而隨著城鄉之間的流動,尤其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各省區已先后實施戶籍改革,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填平了城鄉之間橫亙數千年的鴻溝。以耕戰思想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已經難以與后工業化時代相融合,以草牧業為特征的草原文明、以開放為特征的海洋文明展現了不容忽視的社會推動力。

      草地農業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徑

      主持人:隨著我國食物結構的改變,我們應如何在農業系統中尋找食物安全的可持續途徑?

      任繼周:現在應該發展的不是狹義的農業,而是農林牧副漁兼顧。隨著我國食物結構的改變,主食谷物稻、麥兩大戰略物資早已自給有余,但數量巨大的飼料用糧需求對我國的糧食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只依賴耕地保證食物安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而更為高效的草地農業系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相對于耕地農業而言,草地農業是草地與畜牧業占較大比重的現代大農業系統,把牧草(含飼用作物)和草食家畜引入農業系統,把耕地和非耕地的農業用地統一規劃,提倡農田種草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

      它并不排除其他農業組分,而是使各個農業組分各得其所、各展所長。其特色是在滿足糧食等社會的基本農產品需求同時,產生大量植物營養體作為飼料,無論能量或蛋白質產量,都數倍于耕地農業。特別是優質牧草粗蛋白質含量在16%至20%左右,而小麥為12%,大米為8%;種一畝優質牧草,相當于3到5畝小麥的營養源,而蛋白質則多出4至8倍。

      發展草地農業,充分發揮中國4倍于農田的草地資源和農區草田輪作的潛力,加大草食家畜比重,采用非糧型飼料代替籽粒(糧食),由耗糧型農業轉變為草地農業,最終實現“藏糧于草”,人食與畜食分開,走節糧型、非糧型飼料道路,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個獨辟蹊徑的有效模式。

      主持人:草地農業在我國發展的前景如何?

      任繼周:我在2013年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草可富國》,草地的農業效益是巨大的,不僅可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有利于抗災減災、維護生態安全,還可延伸產業鏈,吸納就業,提高經濟收益。

      傳統的耕地農業主要依賴植物生產,經濟增長局限于作物單產、作物深加工和副產品加工等方面。而草地農業含有4個生產層:即水土保持、景觀旅游等前植物生產層,作物、牧草、蔬菜、花卉等植物生產層,畜禽產品等動物生產層和產品的加工流通等后生物生產層,功能全、分支多、產業鏈長,可容納較多就業崗位,兼顧生態安全和生產發展。

      并且,現代草地農業是“草地+n”的大農業,除了天然草地以外,可在耕地上實施草糧結合、草林結合、草菜結合、草棉結合等等,在草地農業的框架內,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土地的生產潛勢。總體看來,草地農業結構中草地大約占農用土地的25%,畜牧業產值大約相當農業總產值的50%左右,這也正是現代發達國家的主要農業模式。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多年前就呼吁發展草地農業,現在不斷得到國家的重視。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出現“草牧業”這個詞,實際上是給草業在農耕地區的發展開了“綠燈”,隨即原農業部在部分地區開展糧改飼試點。近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更加明確,“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新興的草牧業已初現曙光。

      陸海界面引領中國農業接觸海外

      主持人:您剛提到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對我們社會具有推動力。相比草原文明,我們與海洋淵源同樣深厚,歷史上我們的陸海關系是怎樣的?

      任繼周:華夏族群與海洋間有深厚歷史淵源,始于史前迄于今日從未中斷。最早就是出自非洲大陸的原始族群,分兩支進入中國大陸后,最終融合奠定以陸地農耕為特征的華夏文明。秦漢以前陸海關系較為疏離。秦代統一中國,在較為封閉的歐亞大陸東部,建立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視海洋為化外。漢朝為“海內即天下”的陸地農耕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礎,從此將海疆視為極邊。

      大陸農業帝國傳統思想是重陸域而輕海疆,但陸海界面自然張力無可抗拒。界面既是事物的分界線,也是事物對外開放的門戶,具有生態系統的內在生命力,這給華夏第一個開放型帝國唐朝提供了機遇。宋朝陸海界面比唐代更加活躍,當時泉州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或稱瓷器之路著稱于世。元朝以草原文明為基調,較為徹底地擺脫“農耕文明”束縛,完全開放海上貿易,海上貿易盛況空前,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厲行海禁政策,陸海界面突然沉寂,但民間貿易暗流從未中斷。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海運噸位達400萬噸,超過英國的240萬噸、美國的135萬噸以及兩國之和。

      主持人:歷史上我國多次開放陸海界面,對我們的農業帶來過哪些深遠的影響?

      任繼周:陸海界面引領中國農業接觸海外,即使在閉關鎖國的皇權時代,陸海界面的開放功能仍逆勢而進,為中國帶來利益。

      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強了國力,一方面是形成強大的海運實力,另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已為大家所熟知,但實際上茶葉可與絲綢并列,不僅將飲茶文化傳入歐洲,出口產值還超過絲綢。據清人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記載,茶葉收入約占當時出口總值的60%。英國每年因輸入茶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使得英國外匯短缺,急于以輸出鴉片換取中國白銀,彌補貿易逆差,因此成為鴉片戰爭的主要導火索,可見茶葉富國利民的重大意義。

      對農業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引進玉米、甘薯、辣椒、番茄、煙草、花生、葵花、南瓜、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緩解了食物壓力,玉米、甘薯分布全國,在一些貧瘠地區幾乎取代糧食;二是農業新品種的介入改善中國農業結構,天下倉由“蘇湖熟、天下足”改為“湖廣熟,天下足”,實現農業結構地區性大轉移;三是陸海界面培養了上海經濟中心;四是陸海界面緩解農業的人口壓力。我國東南沿海土地資源不足,貧苦農民通過陸海界面大量出海謀生,是為閩浙、兩廣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出路。

      由陸地農業系統向陸海農業系統轉型

      主持人:傳統觀念認為農耕文明較為封閉,但為什么您提出開放性是農業系統的一種基本屬性?

      任繼周:在農業倫理學的語境中,農業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的本質就是開放過程。事實上,不同的生態系統蘊含的勢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勢能如果封閉靜止,不但無益于系統功能的發揮,還會使系統功能衰減。當打破封閉,不同農業生態系統會通過彼此的界面,實現勢能的流通交換,它們會引發一次系統升級,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系統的生產力,實現系統耦合。

      我國農業系統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其本質是開放程度的差異性,并隨著開放程度的差異而表現其進化水平。

      最早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在很狹小的地區內,以結構簡單的農業生態系統,完成農業從投入到產品的產業過程。精耕細作、自給自足,這類農業生態系統屬內循環的封閉型農業系統;將以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略加擴展到較大地域,例如縣市級,其釋放的生產潛力可翻倍增加;如將地域更加擴大,以若干中心城市為中心,系統耦合的層次、深度和廣度將更大幅度增加,農業系統的整體生產潛力將獲得新的躍遷。

      如將全國農業系統全部實現系統耦合,容納盡可能多樣的科學技術和資本投入,達到我國陸地農業系統的系統耦合生產力的極限,我國農業生產將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但至此,我國的陸地農業系統開放到達終點,也就是理論生產能力的峰值。

      主持人:最近,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您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準線在哪里?

      任繼周: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是什么?我認為,確定一條農業現代化的基準線是必要的,也可稱為臺階,上去,就是農業現代化,沒有上去,就是非現代化農業。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準線,就是陸海界面的充分開放。

      過去我們囿于陸地農業的陳規,農業生產一度強調封閉式自給,陸海界面的開放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但要意識到,中國陸地農業資源已經由“地大物博”到嚴重不足。華夏族群地處歐亞大陸東端,一度以地大物博、物產豐盛的“天朝”自居。但新中國成立后,人口由5億猛增到14億,人均水、土資源降為世界人均值的1/4,已屬農業資源貧國,用以維持小康水平已屬不易。如欲比肩于發達國家,需另覓出路。

      何況,中國海洋資源稟賦豐厚。我國有1.8萬多千米的海岸線,包含難以計數的大小港口,這都是適于開放的陸海界面。如通過陸海界面將海內陸地農業系統與海外農業生態系統實現系統耦合,可爆發巨大產能。古代茶馬市場就是利用農耕地區和草原牧區之間的界面系統耦合,成為當時淘金者的富礦。陸海界面可導致全球農業系統耦合,其生產潛力之巨大難以想象,茶馬市場與之相比不過滄海一粟。

      因此,我們議論了多年的農業現代化,目前已經走到現代化的最后一個臺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即走出封閉的陸地農業,跨越陸海界面,揚帆出海,把陸地農業系統轉型為陸海農業系統,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要出路。

      主持人:如何理解陸地農業系統和陸海農業系統?

      任繼周:陸地農業系統就是我們固有的依靠耕地農業自給自足的大陸農業。陸海農業系統則是依靠陸海界面,將陸地農業與海外農業聯為一體的農業系統,即對外開放的農業才是現代農業系統。

      在后工業化時代,各地交往,洋流所到之處,無遠弗屆。農業具有本然的開放性,農產品的不足和剩余可構成不同系統之間的位差潛勢,產生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通過陸海界面,把分散全球各地、各有特色的農業系統加以系統耦合,釋放全球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勢,發展全球農業,這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要手段。

      比如荷蘭,它是陸地資源奇缺的小國,國土面積只有4.15萬平方公里,農業僅占GDP的4%,但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農產品出口大國。訣竅不外兩條:一是優化農業結構。荷蘭僅將土地資源的16%作農田,余下的84%作栽培草地,建立草地農業系統,發展有草有畜的農業系統,增加與海外產品交流的界面和多級系統耦合。第二就是依靠舉世聞名的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港口的優越陸海界面,放手大進大出,堪稱陸海農業的典范。這就需要大力建設我國強大的海洋商貿系統,發展海洋農業機制,而這正是我國農業傳統的短板。

      以中國為本體,利用世界農業資源,建設世界農業

      主持人:打開陸海界面,開辟中國農業新生路,您認為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

      任繼周:新中國成立后,陸海界面的權益慢慢回歸到自己手中,成為我國的振興之路的指向標,但其潛在的能量遠不止于此。我們需突破“海內即天下”的陸地農業養成的思維慣勢,放眼全球,充分發揮我國優越的海洋資源稟賦,以中國為本體,利用世界農業資源,建設世界農業。

      正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要求的,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年中央一號文件也不斷強調,“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這正是為陸地農業向陸海農業轉型的政策性詮釋,何況還有“一帶一路”倡議的強大支撐。

      當然,前提是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球糧食年貿易量約占中國消費量的50%,我們不可能大量依賴進口。我們的糧食安全系于自身而不是國際市場。而所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際上就是妥善處理國內國外的兩個系統。一旦將我國陸地農業生態系統與海外廣泛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系統耦合,勢必爆發巨大產能,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向,也是必由之路。為此,我提出兩條建議。

      其一,國內。根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動態,認真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口糧(主要為稻麥)與飼料分別統計。由傳統的耕地農業系統逐步向糧草兼顧的農業系統轉變。這不僅可保證稻麥口糧自給有余,還可生產5億噸牧草為主的畜禽飼料,縮短飼料不足的短板。何況我國有廣闊的內陸腹地,可供市場調節,避免國際市場動蕩風險。

      其二,國際。將發展陸海農業定為國策,做好陸海界面這篇大文章。下決心組建國家級的、覆蓋全世界農產品的經營網絡,有選擇地與跨海農業系統實施系統耦合。加強培養深諳陸海界面的內涵與操作的專業人才,建成以中國為主體的海外農貿企業。如更有幾個民間“農業華為”活躍于國際陸海界面,我國農業的豐產、高效、現代化,當指日可待。

      由海洋到陸地,再由陸地返回海洋,我國農業將伴隨華夏民族完成跨越數千年的壯美旅行,最終回歸我國資源稟賦優厚的陸海界面。這將為人類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發展生態文明的文明轉型作出貢獻。

    責編:車婧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最近2019中文字幕一页二页|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69ZXX少妇内射无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5566|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