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一場涉及大約1000萬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正在進行,如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是這場脫貧攻堅戰役最重要的目標。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目前已經有超過120萬人搬離故土住進新房,按照計劃,在明年6月底前,180余萬農村貧困人口將完成易地扶貧搬遷。
面對這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團貴州省委帶領全省各級團組織扎進社區、直面問題,尋找“新市民”的需求“痛點”,求解團組織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精準服務之道。
組織青年關注百姓家事成為社區潤滑劑
從散居在山間到聚居在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給村民們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生活方式的轉變。許多人第一次用上沖水馬桶、第一次知道垃圾應該袋裝扔進垃圾桶、第一次在“長得”一樣的樓宇間找不到回家的路……
融入城鎮生活秩序是新社區的“痛點”,也是每位新社區人必須面對的課題。“面對‘痛點’,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組織青年志愿者為社區提供常態化的志愿服務,關注家家戶戶的大小事。”團黔西縣委書記曾濤說。
在不久前召開的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會議上,與會者走進了位于黔西縣縣城的錦繡花都移民社區,這個社區可安置3865戶,超過1.6萬人從深山搬到這里。
在這里,團組織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清團員青年的底數,組織青年志愿者挨家挨戶收集群眾需求。下水管道漏水、不會調試電視信號、鎖壞了不知怎么修……家家戶戶雞毛蒜皮的事都記在小本上,能現場解決的幫忙解決,需要維修師傅上門的及時反饋給社區管理部門,再催促盡快解決。
有與會團干部在現場發問: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是否可以由群眾自行到管理部門登記解決,長久的工作保障從哪里來?
社區團支部負責人說,通過走訪發現,搬遷群眾普遍對新的生活環境“又愛又怕”,愛是因為看到了長遠的發展機會,怕是因為剛步入新生活摸不著頭緒,不少人存在“能不能適應新生活”的恐懼。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瑣事在搬遷群眾眼里可能是“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精準的幫忙讓搬遷群眾非常溫暖。
曾濤進一步解釋說,縣財政為社區的群團工作站匹配了基本工作經費,隨著收集到的群眾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社區團組織開始有計劃地開展“城市融入”系列活動,促進鄰里之間和睦友好、青少年自我保護、社區文明習慣養成都是活動主題。
“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年輕人開始關心社區的大小事,年輕的面孔成了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曾濤說。
四點半課堂成為有效服務手段
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里,孩子是直接的受益者。貴州省明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在遷入地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遷入地學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拒收移民子女入學,同時,建檔立卡貧困移民子女上高中要按規定免除學雜費。
這意味著,許多孩子從山村中小學遷入了城鎮學校,以往每天幾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的上學路變得近了許多,不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配套的公交車還能直接開到學校門口。
搬遷群眾遇到了新煩惱:孩子放學到家了自己還在附近打工。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不知道怎么輔導孩子功課,又希望孩子能像城里學生一樣豐富課外生活。
就這樣,四點半課堂就成了許多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里的“標配”,撐起孩子們課余時光,也成了團組織的又一有效服務抓手。
東北農業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支教團都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服務。2018年1月4日,龍里縣最大的搬遷安置點奮進社區成立了,這里距離龍里縣城大約5公里,占地175畝,計劃安置1218戶4841人。
團龍里縣委邀請兩個研究生支教團的大學生們為奮進社區的四點半課堂做志愿服務。現在,這些支教的大學生們白天在當地學校備課上課,學生放學后他們就到四點半課堂為搬遷的孩子們輔導功課,還開設了舞蹈、健身、趣味閱讀等課程。
“假期里我們還帶著社區的孩子去看電影,去參觀海洋館,陪他們一起快樂地開眼界、長知識。”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江南說。
他記得,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在奮進社區調研團建工作時對支教團的同學們說:“你們做的這些事孩子們能記一輩子。”他感受到,服務搬遷社區孩子的價值不僅僅在孩子身上,一個成才的孩子一定能讓整個家庭擺脫貧困。
打造“小而精”的服務升級版
現在,貴州省內越來越多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起了團組織,這些團組織正結合實際為社區提供品類多樣的志愿服務。他們也同樣面臨很多困難:開展活動場地不足、經費保障水平不一、安置點青年流動性大服務難度大、團干部身兼數職精力不夠,等等。
“脫貧攻堅本身就是場硬仗,困難越多我們越要努力。”團六盤水市委書記李睿說,今年暑假,團六枝特區委在艱苦條件下“小而精”的嘗試讓自己感觸很深。
團六枝特區委和六枝特區安監局合作為聚福新苑搬遷社區打造了“青創匯”活動陣地,由于社區沒有多余的場地,“青創匯”就在搬遷社區樓層間的半開放空間,團組織從附近學校淘來不用的桌椅,每天開課至少有50多個孩子來這里學習。
“青創匯”原本不起眼的小場地成了暑假中這個移民社區里最熱鬧的地方,孩子們唱著“早起疊被抹布擦,衣物用品別亂搭”的童謠,也帶著家人漸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團貴州省委書記涂妍說,經過一段時間抓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團建的摸索,形成了省、市、縣三級團組織聯建的大格局,掌握了團組織能提供哪些有效服務,未來需要堅持黨建帶團建,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做出服務標準,不拘泥于硬件設施,因地制宜開展活動,盡可能將服務對象變成工作力量,用“小而精”的項目打造服務升級版。
2018年12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