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調研,摸準情況,著力做到人崗相適
上海在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中堅持“一年一總結、一年一評估”,加強調研和指導,著重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切實提高選聘工作質量。一是在選聘多少的問題上,注重開展需求調查。選聘前專題召開選聘工作會議,按照“一村一名大學生”做好統計分析,摸清底數、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選聘計劃。同時通過“兩上兩下”需求調查,合理確定各區縣的選聘數量,保證了大學生村官隊伍的相對穩定。二是在選聘什么樣的村官問題上,注重聽取基層意見。對于崗位條件、職位要求的設置,充分尊重基層意見和建議。如經濟社會發展較發達的近郊地區,更注重選拔“經營管理、財務會計、社會管理、法律服務”等方面的人才;農業比重相對較大的遠郊地區,則注重“農業生產、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人才。在招聘公告上,對每個崗位都有專業和能力結構方面的詳細描述,強化專業導向。三是在如何用好的問題上,注重任職崗位遴選。在基層上報需求數量和確定名額時,對崗位進行篩選和遴選,注意選擇工作基礎好,班子凝聚力強,支部書記威信高,有利于大學生村官發揮作用、鍛煉成長的村,確保畢業生到村任職后學習有好的老師、生活有好的環境、工作有好的舞臺、發展有好的前景。
創新方式,定向推薦,著力保證選好選優
針對報名應聘大學生村官的二本院校學生多、優秀學生干部少的現象,上海在公開考試選拔基礎上,探索推行“重點高校定向推薦”方式。一是明確推薦比重。拿出當年選聘30%左右的名額用來定向推薦。二是明確推薦范圍。根據重點高校的選聘情況,選擇了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10所部屬和一本院校開展定向推薦工作。三是明確推薦資格。推薦對象的資格主要是“被列入選苗育苗工程的、獲校級以上榮譽稱號、曾擔任校級社團負責人、社會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畢業生。四是嚴格推薦程序。按照畢業生網上自主報名,院系考察形成書面意見,學校黨委組織部門按不低于1:3的差額比例進行遴選、推薦并公示,區縣委組織部按不低于1:2的差額比例進行面試,市委組織部審批等程序進行。2011年、2012年,經過區縣差額面試,最終選聘110人。定向推薦的畢業生,素質高、能力強、潛力大、思想比較穩定,得到區縣以及基層單位普遍認可。
營造氛圍,加大統籌,著力實現人才回流
針對當前上海農村基層領導干部青黃不接、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積極加強統籌調控,確保人才回流。一是實行政策引導。在選聘條件上,明確黨員優先、優秀學生干部優先、涉農專業優先的同時,從2010年開始,堅持回原籍工作優先原則,明確各區縣40%崗位可優先招錄本地區戶籍大學生,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報考原籍崗位。2012年,在高校定向推薦基礎上,拿出選聘人數總數的25%,由鄉鎮黨委推薦本鄉鎮籍應屆優秀畢業生免筆試直接進入面試,進一步擴大回鄉任職比例。二是加強輿論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張貼海報以及開展“優秀大學生村官高校行”活動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為鼓勵本地大學生回鄉任職,營造氛圍和聲勢。三是實施網絡統籌。在網上報名系統增加實時統計和審核調劑功能,在大學生村官報名和填報崗位階段,顯示各崗位報名情況和資格審核通過情況。針對部分區縣崗位報考扎堆現象實行先審先定,確保報名者有充分時間調劑,重新選擇其他崗位,防止考生盲目選擇崗位。近兩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中,本地區戶籍的均超過60%,2011年達到73%,徹底扭轉了本地生源不足的局面,促進了本地人才的回流,為農村基層儲備一批有現代知識、現代思維、現代眼光的優秀青年奠定了基礎。
2013年,上海將繼續貫徹落實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按照“抓源頭、重培養、促流動”的思路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一是繼續推行重點高校定向推薦模式,探索開展鄉鎮、村黨組織推薦選拔本地優秀大學畢業生,提高選聘質量;二是不斷完善大學生村官公務員定向招錄、辦理戶籍、大病醫療等方面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健全大學生村官考核指標體系,將考核結果與續聘、評優、培養使用以及考錄公務員等掛鉤,形成激勵機制;四是注重培養使用,實施大學生村官“蓄水池”工程,抓好分層分類培訓,建立完善大學生村官培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