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生·吐爾遜(右一) 帶領村民在田間地頭植樹, 為鄉村添新綠。(資料圖片)
“嗨,牙生!”他應聲轉過身來,黝黑的皮膚,壯碩的個頭,有些羞澀的微笑,身上帶著更多的是田野的質樸和泥土的氣息。
從村黨支部副書記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團支部書記一肩三職,從鄉人大代表到全國人大代表,從一名普通高校畢業生到“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他的故事在腳下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行走的路程有多遠,與群眾的距離就有多近”
幾年前,阿克其開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發展滯后,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后進村”。2009年11月,牙生·吐爾遜被選聘為大學生村官,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剛開始,村民們認為牙生·吐爾遜是來“鍍金”的,并不怎么信任他。他就從村里的每件小事、每件平凡的事做起,先做村民再當村官。在三年多的時間里,他騎著一輛家里贊助的摩托車,行程62500多公里,走遍了村里的田間地頭、鄉間小道、每一戶人家和牧業點,與村民們零距離接觸,熟悉村情、了解民意、理清思路。從無知到了解、從陌生到熟悉、從膽怯到自信、從彷徨到堅持,他用真情實意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贏得了他們的認可和信賴。
“做好每件小事就不是小事,做好平凡的事就不平凡”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牙生·吐爾遜深深懂得這個道理。面對村黨支部工作不夠規范、村黨員和群眾對開展學習和過組織生活積極性不高的實際,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建立健全了村黨支部各項規章制度,每到“黨員學習日”他就挨家挨戶去“請”,家遠的干脆騎著自己的摩托車接送,現在一到支部開展活動大家都不請自來。支部工作理順了,鄉里安排的各項工作有人落實了,村民的事有人管了,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也發揮出來了。
2011年是尉犁縣“安居富民建設年”,村里承擔著115套安居富民房的建設任務,占全鄉任務的三分之一。在實施過程中,有一些群眾不愿意拆掉老房子、讓出宅基地修路,他就帶領著村“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村里貧困戶艾尼·阿不來提舊房拆遷時,他連續做了幾天思想工作都沒用,當得知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時,就及時協調幫助艾尼·阿不來提解決了建房款,并把蓋房用的磚運到艾尼家門口。艾尼深受感動,自覺拆除了舊房,讓出宅基地修路。竣工典禮那天,村民們看到一排排安居富民房和一條條柏油路,跳起了歡快的麥西來甫。
近三年,他把農牧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為全村農牧民代辦了新農合、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村民辦好事、實事210件。
“學好科技用好科技,才能帶領群眾走上致富的新路子”
“經濟上的落后不可怕,觀念上的落后才可怕。”阿克其開村是一個傳統的半農半牧村,棉花、香梨、畜牧業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轉變農牧民傳統思維模式,發展科技農業,牙生·吐爾遜帶頭在父母家的70畝耕地上進行測土配方、雙膜覆蓋和膜下滴灌等科學種植技術實驗示范,當年每畝棉花增產50余公斤、增收400余元,用事實證明了科學種植的巨大潛力。在黨支部的帶動下,村里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目前,全村已推廣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滴灌6000余畝。
他還爭取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建起了西甜瓜雙膜覆蓋技術示范田,并與鄉里的種植大戶合作,整合打包申請注冊了古勒巴格牌西甜瓜商標,使西甜瓜種植效益大大提高。現在,全村西甜瓜種植戶由去年的12戶增加到47戶,種植面積由100畝增加到800余畝。通過努力,昔日貧困村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