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縣堿廠鎮胡堡村大學生村官魏相飛(左二)與村民一起為黑木耳分床。宮希瑛攝
遼寧省本溪市,一座美麗的東北山城,因資源豐富被譽為“煤鐵之城”、“中國鐵都”、“人參之鄉”……然而,有不少山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群眾守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為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該市近六成大學生村官走上創業富民之路,成為村民心中的“小財神”。6月,我們走進本溪的鄉村,采擷發生在大學生村官身上的富民故事。
不為自己做老板,只想做給群眾看
烈日炎炎,在本溪縣堿廠鎮胡堡村廢棄的村小學里,我們見到了村主任助理魏相飛。他帶著幾位本村的留守婦女,正冒著高溫分撿示范田里的黑木耳菌棒。“木耳長出來之后,要把菌棒分開一些,保證它們的生長空間。”憨厚的小伙子靦腆地笑著向我們解釋。在他周圍,還圍著十幾位村民,他們是自發趕來學習種植技術的。
“我去年來村后,通過入戶調查發現村里的留守婦女在家無事可做,便有針對性地搜集資料,發現投資少、利潤高又不需要高強度勞動的單片黑木耳種植項目特別適合我們村。但跟群眾一說,大家都覺得我就是個毛孩子,壓根不信我。”魏相飛下定決心,自己要先做出個樣子給群眾看看。
魏相飛上大學的時候賣過早餐、化妝品,攢下的17萬元全部投入到黑木耳項目上。可他的專業跟種植木耳毫無關系,于是他每天只要有空就會翻閱書籍,上網看教學視頻,每到周末,他還會去木耳種植大戶那里請教,現在的他已經成了木耳種植的“小專家”。“不到3畝地,一年產3000多斤鮮木耳,利潤可達七八萬。”見到效益,不少村民也躍躍欲試了,“種一茬玉米一畝地才收入1000元,咱家9畝地,累死累活一年也賺不到1萬元。我就在小魏這里先學學,回頭咱也種上木耳。”村民王大姐告訴記者。
小市鎮城溝村大學生村官李鶴有著跟魏相飛相似的經歷。他在村里引導群眾種植刺五加,村民只觀望不參與。李鶴帶頭租賃4個大棚試種,經過精心侍弄,4個棚的刺五加去年春節前夕上市,凈賺2萬多元。在李鶴的示范下,20多戶村民租賃了大棚,增收近20萬元。李鶴告訴記者,當老板從來不是他的追求,“自己富不算富,群眾富了才算富。”
思路一變天地寬,黑土地上能生金
大雨來襲,我們鉆進明山區高臺子街道塔峪村主任蘭學文家的大棚里,正忙著摘草莓的老蘭樂呵呵地告訴我們,“我種了4年草莓,小康來之前,咱們村的草莓主要是賣到批發市場,運費和保存成本高不說,最高也沒賣到10塊一斤,1元1斤都賣過,誰能想到,現在足不出戶就能把草莓賣到20多元一斤的高價。多虧了小康的好點子!”
他說的小康,是村主任助理康健。康健2012年入村,發現村里的200余畝草莓滯銷情況嚴重,草莓集中上市時,數萬斤熟透的草莓無人采摘。為了幫助村民拓寬草莓銷售渠道,他借助網絡和手機軟件平臺對塔峪村的草莓種植產業進行宣傳。“主打‘無公害’特色,開始只是在朋友圈里分享,后來網絡轉載慢慢多了,咱們的草莓采摘園吸引了大批游客駕車而來。”
“他那些微信平臺咱也不懂,他要拍照上網,咱們也沒在意,想著娃愛搗鼓就讓他搗鼓去唄。沒想到,他還真把咱村的草莓宣傳出去了,好家伙,一到周末那么多城里人開車過來摘草莓,來晚了的都摘不到!今年“五一”那天村里呼啦啦來了一百多輛車,咱家半生不熟的草莓都給人搶摘走了,還沒熟就賣到20多元一斤啊!”蘭學文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本溪縣小市鎮謝家崴子村書記助理都書宇也用自己的新觀念給鄉親們辦了件大好事。謝家崴子村與國家5A級風景區本溪水洞相鄰,都書宇入村后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地理優勢。經過調查,他發現村里有幾家進行過簡單裝修,形成了農家樂的雛形,但是沒有形成規模,游客入住率不佳。他向書記、村主任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村里搞亮化工程,農家樂統一增加洗浴和室內衛生間,利用村子依山傍水的優勢,增加室外垂釣、篝火娛樂等娛樂項目。他還將村里的農家樂在淘寶網、去哪兒網上注冊,主打“滿族風情一條街”特色。2013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謝家崴子村農家樂項目創造經濟收入就達30萬元,村民們大受鼓舞,目前全村的農家樂已由原來的10余戶增加到40余戶。
創業富民需真功,部門聯手補“短板”
像都書宇這樣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村官,起初很多人對他們的能力感到懷疑。但在本溪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看來,他們都有創業富民的潛能,只要盡快補上實踐技能這塊“短板”,就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本溪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國秀告訴記者,為了讓大學生村官扎根鄉村帶頭創業富民,市委組織部制定了《大學生村官考核工作辦法》,專門將“幫助村民(居民)發展致富項目、領辦合辦專業合作組織等”作為考核大學生村官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把大學生村官納入干部培訓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計劃,開設農村資產經營管理與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及應用等課程。近年來,該市已舉辦各類培訓班26個,參訓500多人次,還選送了19名優秀大學生村官參加了國家、省有關部門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班。
為提升創業富民的素質和能力,市委組織部推出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4+1”結對幫帶模式,為每名大學生村官確定鄉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員和農村“田秀才”、“土專家”作為傳幫帶責任人,實行結對跟蹤培養。目前,已有800多名鎮村干部、老黨員、致富能手、企業家成為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導師”、“技術導師”和“創業導師”。市農委、團市委等市直部門還從項目論證、項目實施、科技服務、資金幫助等方面給予全程扶持。這些務實的舉措,調動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積極性,補上了他們的能力“短板”。目前,本溪市選聘的222名大學生村官中,有127人帶領和幫助群眾創業,產業項目包括冰葡萄種植、手工藝品編織、黑木耳種植、有機蔬菜種植、養獺兔等30多項,聯合群眾成立有規模的農業合作組織10多個,助農增收近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