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國飯碗” 激發振興活力——中部地區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
    2024-06-11 07:11:00  來源:新華社  
    1

    鄉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芒種時節農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麥收陸續進入尾聲,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著種稻插秧。北方收麥、南方種稻,收與種緊密相連,南與北交相輝映,中部這片土地上充盈著豐收與希望的氣息。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中部地區農業農村發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中部省份不斷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加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鏗鏘步伐。

      想方設法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夏糧搶收忙。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的一塊麥田里,小麥收割機手謝國兵打開手機里的“河南農機云”軟件,點擊“開始作業”。2個多小時后,他點擊“結束作業”,彈出的收割面積是“23.6畝”。

      像這樣的忙碌場景,謝國兵今年夏收時節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如果農戶著急收麥卻沒有收割機,就可以在這個軟件上搜索離自己最近的收割機,點擊‘聯系機手’,就能撥通電話。”謝國兵一邊演示一邊說。

      從開鐮到現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奮戰,河南全省超過8500萬畝小麥已接近收獲完畢。

      河南小麥產量全國第一,安徽被譽為“江淮糧倉”,山西是“小雜糧王國”……作為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中部地區是端牢“中國飯碗”的骨干力量。眼下,中部地區夏糧收獲已接近尾聲,從一些地方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來看,夏糧生產形勢較好,有望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糧食豐產的背后,離不開耕地質量這個“關鍵變量”,也離不開科技創新與良種、良技、良法的推廣。

      藏糧于地,筑牢豐收之基。中部各省近年來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穩步增加,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創造了有利條件。

      良種是農業“芯片”。湖南省農科院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體系,成果應用實現了雙季稻大面積示范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河南建設了種業創新高地,一座立足河南、服務全國的“中原農谷”在新鄉悄然矗立;山西持續推動種業振興“五大行動”,在全省布局5大領域27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芯”,已成為中部各省抓糧強糧的共識。

      智慧農業,賦能糧食生產。手機App一點,就能知道田里空氣和土壤溫度、濕度、養分情況,以及如何改善農作物生長條件。在中部省份不少“智慧農業”示范田中,物聯網技術已成為提質增效利器。

      三產融合釋放農業發展潛力

      隨著端午節到來,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走進這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空氣中散發著粽子的清香,村里的粽子加工廠傳來煮粽子的“咕嘟咕嘟”聲。

      在前青塘村的粽子加工廠,56歲村民王金蓮包好一個粽子僅僅需要15秒。“現在每月能掙上五六千元。”她說,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不少,還方便照顧家里。

      作為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臨縣青塘蜜浸大棗粽知名度越來越高。如今,青塘粽子已成長為大產業。今年青塘粽子產量預計超過3000萬個,銷售額有望突破70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近萬元。

      農業是古老的傳統產業,也是承載希望的朝陽產業。古新之變,關鍵在于一個“融”字。中部省份立足“農”、發展“農”、超越“農”,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傳統農業釋放出更大的潛力。

      走進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鑫波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流水線上正在灌裝晶瑩飽滿的“孝昌太子米”。近年來,當地通過統一品牌、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質量、增效益、創品牌,“孝昌太子米”區域公用品牌不斷彰顯。

      根據規劃,到2025年,孝昌縣將實現中高檔太子稻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全縣稻米生產、加工和銷售產值過億元企業4家以上,發展“孝昌太子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企業8到10家。

      農業提質增效,不僅要賦予其更多市場價值,也要不斷拓展其多種功能。“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生態”等一系列“農業+”項目也在中部農業異彩紛呈。

      在花海中拍照留念,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依托土豆花開滿山坡的花海景致,山西省嵐縣已經舉辦了9屆“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月活動。

      在嵐縣河口鄉王家村,村里的310戶村民幾乎都從事與土豆相關的工作。開了一家農家樂的村民王愛珍在旅游高峰期每天能接待四五十人左右,年均增收超過1萬元。如今,土豆帶動當地種植、加工、文旅、餐飲等產業,涵蓋了嵐縣大約80%的勞動人口,形成了近15億元的產業規模。

      全面深化改革 鄉村振興活力迸發

      1978年冬,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為吃飽肚子摁下紅手印,分田到戶搞起“大包干”,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農村改革在中部大地上持續深入推進。從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到推進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從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一系列改革舉措,讓中部地區鄉村振興活力迸發。

      炎炎夏日,在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唐興鎮石橋村,收割機在麥田間來回穿梭。“我們村采取全產業鏈托管,良種、農資、管理、收獲等全部由村集體負責,農戶不用操心。”石橋村黨總支書記趙小冬說,全村已有100多家農戶與村集體簽訂了合作協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今年共托管農田500多畝,預計可帶動村民增收超過10萬元。

      近年來,翼城縣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通過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實現了勞力得解放、土地有人管、收益有保障,有力破解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等難題。

      種地難題解決了,村民和村集體的“腰包”也要鼓起來。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中部地區越來越多的村民變成股東,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經濟得以持續壯大。

      在湖北省江陵縣“聯村發展”產業園,拳頭大小的吊瓜密密麻麻吊在尼龍網下,長勢正旺。“村集體有錢出錢、有地出地,大家每年按出資比例分紅。”江陵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我們不僅入股吊瓜產業園,還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優質糧食。”江陵縣秦市鄉秦家場村黨支部副書記張金平說,今年是個豐收年,預計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比去年增加123%,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山野田間活力涌,奮發崛起正當時。從太行山到井岡山,從黃土高原到江漢平原,以改革為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一幅鄉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振興畫卷正在廣闊的中部地區徐徐展開。

      記者:趙東輝、晏國政、王飛航

    責編:馬燕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精选观看中文字幕高清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麻豆|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无码av|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一高潮|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无码不卡av东京热毛片| 最近的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欧美麻豆久久久久久中文|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50岁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区 | 直接看的成人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