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記者近日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了解到,2024年,重慶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呈現出十大亮點,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精心謀劃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構建“1+18+N”政策體系,開展“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等多元綜合改革試點,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與資源合理配置,農民收入穩步提升,城鄉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新路。
“巴渝糧倉”根基穩固,糧油產量創新高。“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3個合作園區落地247個項目,總產值達58.41億元。全市糧食產量增長勢頭強勁,創16年來新高,油菜更是實現“十七連增”,“慶油”系列品種表現優異,推廣面積居全國第一,“慶油11”在含油量和畝產量上均居全國之首。
筑牢防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立體監測體系,精準實施“一戶一策”幫扶策略,確保“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無死角。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幫扶產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和監測戶。魯渝協作碩果累累,93個共建園區、159個特色品種落地生根,“壽光蔬菜產業集群”成為協作典范。中央單位與民營企業紛紛助力,5年國家考核“兩好一優”見證脫貧成效的堅實鞏固。
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量質齊升。全力打造產業生態,“頭羊計劃”成效初顯,多款“爆品”成功發布。2024年產業盛會接連舉辦,簽訂訂單金額高達167.03億元,培育規上企業1366家,1月至11月總產值增長4.2%,在制造業集群中嶄露頭角,產業發展的質量與規模實現雙跨越。
生態特色農業依山就勢蓬勃發展。堅定不移推進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檸檬、榮昌豬、柑橘、榨菜、脆李、蔬菜、麥制品、稻谷、“渝十味”中藥材等9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功創建,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值均超百億元。“三峽柑橘”等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眾多經營主體,“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品牌價值在全國同品類中名列前茅,生態與經濟價值相得益彰。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豐碩。重慶農業科技領域多點開花,世界首張“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誕生;“慶油系列”油菜推廣面積全國領先;SPF豬群養殖規模化;檸檬精深加工技術世界前沿;渝州白鵝新品系填補行業空白;柑橘種質資源圃規模居國內之首;農業遙感監測平臺與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開創行業先河;免疫調節肽飼料添加劑與先進旋耕機領先同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數字鄉村建設領跑西部。全國首創“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上線,融合近千個文化遺產點位與海量信息。構建“1+4+4+N”數字體系,“渝農大腦”引領,基礎建設扎實,應用場景豐富,鄉村振興(重慶)數字產業研究院揭牌成立,數字賦能鄉村發展,為西部鄉村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標桿。
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千萬工程”經驗在重慶落地生根,“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成績突出。農村環境顯著改善,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顯著,衛生廁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升,30%以上行政村已初步建成和美鄉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品質穩步提升。
鄉村治理效能顯著提升。深入推進“黨建扎樁·治理結網”改革,基層治理指揮中心覆蓋全市鎮街,完善四大板塊功能,夯實村(社區)網格,“141”體系實戰效能充分釋放。“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高效運行,矛盾糾紛化解率99.8%,眾多鄉村治理示范區縣、鎮、村脫穎而出,“小院家”智治平臺成為全國典范,“院落微治理”經驗走向全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農業對外合作交流打開新局面。借助“中國南亞國家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平臺,重慶與南亞國家緊密合作,斯里蘭卡雜交水稻和尼泊爾“活力鄉村”示范項目穩步推進,彭水縣國際合作點建設有序開展,1月至11月,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9.4%,其中柑橘出口增長176%,重慶農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為全球農業發展貢獻了重慶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