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幫助村民一起收麥子。
第一次見到馮磊,是在他的宿舍。簡陋的宿舍被他裝扮得很別致。桌上鋪著一幅完成了一半的書法作品,處處透露著藝術氣息。“馮書記可是一個藝術家。”茭陵鄉副鄉長徐峰笑著說。
來到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茭陵鄉東蕩村的村頭,兩座富有江南水鄉韻味的村標映入眼簾,取自東蕩兩字首個拼音字母的“D”合成一個圓,寓意吉祥,別具匠心。村委會主任唐子桂驕傲地說:“這是馮書記自己設計的!”
馮磊是組織上選派到東蕩村幫扶的第二批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看來,到基層幫扶不僅局限于經濟上的支持,更要在文化和精神上扶持。他運用自己的業務知識和創作靈感,將藝術元素融入東蕩村的扶貧工作,將扶貧工作當成自己熱愛的一項事業。
東蕩村擁有11公里長的水泥路,路兩側沒有路燈,給村民夜間出行帶來不便。馮磊與村民代表研究后,向淮安區財政局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爭取到資金10萬元,安裝了160盞路燈。
以前一到晚上,村部廣場就黑漆漆一片,村民們想活動活動都沒有去處。一天,馮磊偶然路過一個廢品站,發現了廢棄的景觀燈,立即和老板商量,拿下了20盞。“這些景觀燈雖然廢棄了,但都還能用,我們修整一下,裝在村部門前的路上,這是真正的廢物利用啊。”馮磊笑著說。
剛到村部時,馮磊發現辦公樓墻皮嚴重脫落。于是,他用生態木板給一樓所有墻面做了一排木墻板,既防潮又美觀,并在入口樓梯墻面貼上了黨建宣傳畫。“改造村部辦公環境時,因為經費實在太緊張,會議室的桌椅都是我從原單位‘搶過來的’。”馮磊說。
在修整村部門口健身場地時,因為缺錢,他就用磨盤在場地四周修建了幾個桌子,放了石椅,供村民休息。他還用廢棄的磨盤在村部門口擺放成幾個別致的造型,觀賞性極強。
不僅如此,馮磊在幫扶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都融入文化元素。他組織村民自己修建村標和健身廣場,讓村里的工程隊更加了解建筑藝術。如今,七里八鄉的工程施工,都會慕名找到東蕩村的工程隊,不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東蕩村的知名度。
正是由于馮磊的努力,使東蕩村有了歷史留存感,讓濃濃的鄉愁落地,讓外出的村民愿意留下來。
馮磊(左)教村民在屋后空地上種植有機花生。
在加強基礎設施的同時,馮磊思考更多的是扶貧工作如何變“輸血”為“造血”,讓村民通過自身的勞動真正走上富裕之路。
東蕩村屬于典型的以農為主的小村莊,沒有任何工業,生態環境好,無任何污染,并且水系發達,灌溉設施比較完善,有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
馮磊在駐村期間,針對東蕩村的特點自創一個新名詞,叫“三閑”生態農業。所謂“三閑”,就是充分利用村民家前屋后的空閑地,農村留守空閑勞動力和早晚外出勞動或打工的空閑時間,對自家生產的蔬菜和農副產品進行優化整合,發揮“互聯網+”經濟、朋友圈經濟、微商等,將農村自產自用的有機蔬菜和農副產品,精準地配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馮磊在村里調研時發現,村民自家種的蔬菜都是不施農藥、化肥的,喂養的家禽飼料都是自家多余的糧食,屬于真正的有機食品。這給馮磊提供了一個思路,是否可以在村里成立一個有機食品配送合作社,打通農產品與城里人餐桌的通道,讓“三閑”有機產品直接進城,增加村民收入。
為此,村“兩委”達成了共識,引導村民多渠道、多品種發展蔬菜種植和家禽養殖,把自己吃不了的集中起來,進行分裝,統一配送到城里,讓城里人享受到平價的有機食品。
去年春節,馮磊和村“兩委”協商,以高于市場價收購了村民的14頭淮黑豬、8只羊和100多只散養老母雞,加上手工百葉、手工壓榨菜籽油,以及部分“三閑”蔬菜,包裝成年貨大禮盒。禮盒由馮磊設計,一經推出很快銷售一空。
馮磊堅信,雞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內打破才是生命。脫貧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在東蕩村,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制約了創新和進取精神,因此思想脫貧顯得尤為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做的事情也許很小,但是他的愿望卻很宏大,他想通過讓村民逐漸嘗試接觸新鮮事物,慢慢接受先進理念,不斷挖掘他們的潛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只有在思想上脫貧了,才能真正拔掉窮根,實現真扶貧、扶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