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才十分緊缺,鄉鎮盼大學生村官,但也擔心這些大學生能否腳踏實地、扎根農村。3月21日,記者了解到,莊河不僅歡迎大學生進村,還提供專門的培訓計劃,近年來已經培養了360多名大學生村官,其中多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很多人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和帶頭人。
蓉花山鎮前發村黨總支書記張洪偉就是其中的一個。前發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一直以來,群眾致富無門。張洪偉積極招商引資,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領村民大力發展保護地設施農業生產。目前,前發村已建成設施農業小區40個,建大棚近800個,成為遠近聞名的草莓生產專業村,戶均增收2萬元。
農村條件不如城市,加上缺少基層經驗,大學生村官短時間內難以撐起大梁,部分村民還會有“不適用”的感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莊河市委組織部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大學生進村不再是自由生長,而是有專門的培訓計劃。
當地盡可能地把大學生村官安排到領導班子作風好、戰斗力強的單位,盡可能地安排到經濟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村,根據其所學專業,盡可能地將他們安排到所需崗位工作。大學生村官全部進入市、鄉二級干部培訓體系,并邀請農村領導、農業專家講解農村政策法規、基層黨建和農村經濟等知識,幫助他們盡快進入工作角色。
在莊河,鄉鎮黨委通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讓有豐富經驗的老同志面對面、手把手地給大學生村官傳授工作技巧。同時,選配思想、工作、生活、技能4個導師同大學生村官結對子,手把手地傳幫帶。其中的技能導師,多是從當地致富能手和“田秀才”、“土專家”中選配。大學生村官不是“干好干壞無所謂”,組織部門會不定期地基層走訪,到村督查。 26個量化考核指標嚴格執行,堅決防止“印象分”、“人情分”。
新模式促進了大學生村官的成長,很多大學生扎根農村,成為基層組織的中堅力量和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