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城鎮,一個擁有24個行政村,一萬七千多人口的鄉鎮。一眼望去,一個個居民點白白的墻,紅紅的瓦格外耀眼,一條條新修的、平整寬敞的水泥路通往每村每戶,一排排路燈整齊的聳立在道路兩旁。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期間,村里到處蕩漾著村民的歡歌笑語,整個鎮子一片生機盎然。
走在該鎮所轄的黃羊城行政村(轄5個自然村)的村道上,映入眼簾的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的小松樹和路燈,房屋的院墻都進行了統一的粉刷,讓這個小村莊顯得既美觀又大方。村里的主要街道都已經硬化,布置得相當整潔。家家戶戶房頂上都安裝著太陽能熱水器和“村村通”電視衛星鍋。配套設施完備的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健身設施齊全的小廣場。就連常年在外地工作的村民小李,今年回村后也不禁贊嘆道:“這幾年變化不小啊,想不到咱們村兒也可以像城里一樣有健身場所,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樣連上WiFi。而且咱們村里環境比城里好呀,沒污染。”
作為該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兩年半的時間里,我見證了這個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貧窮落后的村莊變成了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世代貧困的農牧民住上了新磚房、喝上了干凈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村民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廣播電視戶戶通,農家書屋等重點項目的穩步推進,更是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子里到處洋溢著齊心協力奔小康的激情與活力。而自己也早已退去稚氣,在這里深深扎根。
這兩年半的時間里,該行政村“兩委”緊緊圍繞全鎮工作大局,帶領廣大黨員和群眾齊奔致富路。共完成危舊房改造71戶,5個自然村全部實現安全飲水,硬化街巷1.5公里,改造農電網4公里,安裝戶戶通設備60套,新建文化活動室1個,建設便民超市2家。并且充分借鑒其他行政村生態移民、遷入幸福院、整村搬遷的經驗,在傳統扶貧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十個全覆蓋”工程,引進清華陽光公司投資2000萬元,建成光伏小鎮,新建住房144套,新修水泥路3.5公里。該行政村所轄黃羊城一隊、二隊、三隊3個自然村村民整體遷入光伏小鎮,免費居住,并幫助企業管護光伏設施。村兩委在積極探索光伏發電設施與農牧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土地承包、流轉經營,并積極推行節水灌溉,引導村民科學使用肥料和農藥,使得村里的土豆、葵花等作物連年增產,村民收入不斷提高。
在經濟增長和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時,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始終沒有松懈。村“兩委”不僅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宣傳大喇叭、遠程教育等,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舉辦農技培訓、科普知識宣講、法律知識講座,還利用小廣場、文化活動室在農閑時節舉辦八仙秧歌巡游、游繞九曲組隊比賽,開展道德講堂、文明戶評比等活動,駐村干部們隔三差五的走村入戶“送文化下鄉”“送政策下鄉”“送慰問下鄉”,更是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不僅提高了為村民辦事的效率,省去了他們的諸多不便,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正能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營造了全村濃厚的道德氛圍。
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在各項保障和福利制度落實方面,現如今該村的一切變化無不折射出黨和國家各項優惠政策給這座村莊注入的勃勃生機,無不記錄著該村脫貧致富的變化歷程。“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相信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的繼續推進,我村、我鎮乃至我旗將為未來的發展積蓄更加堅實的后勁,實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