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對人的一生來說并不算長,但卻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階段。劉石森,男,漢族,吉林人,2011年9月參加寧夏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做起了一名大學生村官。2013年11月11日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全票通過當選為馮記溝鄉汪水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就這樣,劉石森的黃金十年給了西部的基層,青春獻給了寧夏的鄉村。
2016年12月28日,劉石森再一次全票通過當選馮記溝鄉汪水塘村黨支部副書記。這次的當選,是村民對他上一屆任職的肯定,更是對他今后工作的信任。不知不覺,他從城市到農村已是十年。這十年,是他走向不斷成熟的磨練歷程。十年,他見證了寧夏首府銀川市的快速發展,銀川市民大廳的建成,萬達、王府井大型百貨的入駐,BRT快速公交的運行,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高層建筑的崛地而起等等,使“塞上江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他看到了鹽池縣“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縣城建設,以及鹽池明長城的認領與修復,正在逐步打造成為寧夏靚麗的東大門;十年,他參與了馮記溝鄉新農村建設,協助做好汪水塘村塌陷區整體搬遷、宋新莊高效節水灌溉改造,創新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十年,他通過了“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學黨章 守紀律”集中教育活動,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黨性洗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升黨性修養,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十年,他推進了汪水塘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多次深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了解掌握貧困戶生產生活狀況,分析致貧原因,并將貧困現狀梳理歸類,根據分類情況,確定對不同對象的幫扶辦法,在特色農業種植、灘羊養殖、技能培訓提升等方面制定幫扶措施,千方百計帶動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十年,他助力鄉村做好基層宣傳工作,通過報紙、網站發表各類稿件達400余篇,維護與管理單位開通運行的全國首家鄉鎮級人大網站、全區首家鄉鎮級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網站,加快了互聯網信息化建設步的伐邁;十年,他作為一名“外地人”的大學生村官,背井離鄉,一年只能回一趟家,甚至兩年回一趟家,經歷了家人的去世,親人的離去,但在工作崗位上,始終堅持先公后私,舍小家、顧大家,為了群眾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十年,說長,是因為我經歷了太多;十年,說短,是因為過去仿佛只在昨天,一切都歷歷在目。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大學生村官要‘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有盼頭’,撐起一片天。”劉石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