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物間、休憩區、農產品售賣區等一應俱全,水電統一接入,墻面地板統一裝潢……這兩天,金山亭林鎮亭北村的外來農戶李多好怎么也想不到,村里用集裝箱給他蓋起了一座“房”。只要再裝修幾天,他就可以和窄破的田間窩棚說再見了。
在亭北村域內,經濟作物面積達355畝,主要由外來農民租種。寺北路是村內一條主干道,路的一邊是村民居住區,另一邊是農田種植區。多年來,16戶外來農戶長期租用村民農田,種蔬菜、葡萄。為了省錢和方便田間作業,這些農戶用泡沫隔板、鐵皮鋼板、塑料薄膜等搭建了23個田間窩棚。
“農戶長期吃住在田頭,不僅臟亂差,還存在用電安全和治安隱患等。”亭北村黨總支書記趙斐告訴記者,強攆強拆,時常回潮,有的外來農戶跟村民簽訂的租用協議長達12年、15年,只有探索長效治理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3歲的博士生趙斐,是金山區今年選派到基層任職鍛煉的一名年輕機關干部。雖然年初才上任,但他很快有了想法:用改造后的集裝箱取代田間窩棚,通過拆建并舉、靈活運營等方式,把16戶外來農戶組織起來,探索一條文明規范、自我管理、合作共治的田間環境治理路徑。
10月底,在前期排摸基礎上,亭北村與16戶農戶進行了溝通,之后簽訂承諾協議書,開始拆除田間窩棚,建設“集裝箱房”。
在安全、美觀和路面不硬化的前提下,亭北村邀請第三方設計公司對該村田間窩棚及周邊區域進行量身設計,先期購買了5個標準集裝箱并對其內部空間進行改造。這種標準集裝箱長12米、寬2.43米、高2.8米,防雨、抗風、抗震。根據農戶需求,設計人員在內部劃分出商務洽談區、農產品展示區、儲物區及衛生間,在外部設有陽傘休憩區,通過涂鴉噴色,繪制亭林鎮鎮標LOGO,煞是好看。
“集裝箱房”一經亮相便受到農戶歡迎。幾天前,記者來到亭北村看到,先期建設的5間“集裝箱房”就建在寺北路邊:房前入口處搭起了統一形象的咖啡色門頭,房內水電統一接入,不少農戶正在進行最后的內部裝修。“不用擔心刮風下雨,馬上冬天了,還能安裝空調,比舊棚子強多了。”李多好說,村里還承諾給予水電、租金、農資生產工具等各項優惠,粗略算下來,一年可以節約數千元。
雖然亭北村先期建設的5間“集裝箱房”尚未完工,但農戶積極性已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少人主動拆除了田間窩棚。
亭北村建設“集裝箱房”,不單遵循環保理念,還倡導“市場經濟”、“城市物業管理”、“農戶自治共治”。趙斐解釋說,“集裝箱房”是村集體資產,按照“投資—收租—管理”的模式租給外來農戶。一方面,以優惠的水電價格和低廉的租金讓外來農戶受惠;另一方面,租金和長期使用年限也能讓集體經濟保值增值,村民也能受益。不僅如此,亭北村還將組建物業管理隊伍,實現集中區域環境、安全、外來人口等方面的統一管理,在擴大就業的同時,破解田間生活生產垃圾沒人管的難題。
為了進一步改善16戶外來農戶的生活,亭北村還幫助他們組織起了合作聯盟,并選出一名理事長,在村委會監督下實現自我管理。同時,村里還幫助外來農戶注冊了一個葡萄品牌,拓寬銷路,增加他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