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蘋果賣出第一單了。”在本報《村官超市》欄目報道涇川蘋果后的第五天,甘肅涇川縣高平鎮許家坡村副書記力鵬在QQ上開心地告訴記者:“一個福建的顧客說是先買一箱回去嘗嘗,如果好還會再買。”力鵬說,早在三年前,他就使用網站、微博、微信等方式推介涇川特產了,如蘋果、五谷雜糧、野生核桃、花椒等,著實讓真金白銀流入了貧困戶的“錢袋子”。就說2017年吧,全年接單300多筆,其中蘋果、核桃、小米賣得最好,大多銷往海南、青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使幾十戶貧困戶受益。目前,力鵬正忙著策劃年貨銷售活動,期待能幫助更多貧困戶。
如今,選擇電商、微信、微博銷售農產品已不再是新鮮事兒,但并不意味著農產品 一“觸網”就暢銷不衰。陜西寶雞鳳縣河口鎮河口村副書記汪樹萍,摸索鉆研多媒體等手段助農增收是她入職以來不變的追求,她曾經帶領村民將滯銷蜂蜜賣出近萬斤;當生豬價格走低時,她也能將村里貧困戶的30頭豬提前上網,通過眾籌方式全部賣出,她是村民口中的“鳳蜜妹妹”,更是村民公認的電商達人。可就是這樣一位高手日前也無奈地告訴記者,“以前,在電商平臺上吆喝效果確實不錯,但從去年開始訂單就少了許多。”有這種感覺的不是汪樹萍一人,許多從事電商的村官也表示不像以前那般風光了。
“風口上的產業”遭遇挑戰的原因很多,但物流成本高、收貨慢是農產品觸網的一大瓶頸。就拿紅薯干來說,如果定位于零售,那么物流成本很可能超過產品本身。跟物流同樣重要的是冷鏈,像土雞等生鮮產品都要采用“冷藏+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否則口感再好,到了消費者手中就可能成為“問題商品”。
“一頭連著互聯網,一頭連著父老鄉親”是很多大學生村官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初衷,但要想取得實實在在的業績就不能僅重視“電”而忽略“商”,不能單純像賣貨郎一樣做農產品上網的搬運工,而要致力于農產品品牌的培育,鼓勵農民通過農業組織、專業合作社推進品牌化建設,讓農產品真正具有市場潛力和競爭力,通過電商平臺大數據收集分析,打造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