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边@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
村干部無疑是“三農”工作隊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村官更是這支隊伍中朝氣蓬勃,活力充沛的有生力量。那么,大學生村官怎樣才能盡快成為“一懂兩愛”的“三農”干部?近日,省社科院一位資深學者在全市“三農”工作座談會上這樣說: “大學生村官要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一懂兩愛’‘三農’干部,不僅要在引資金、找項目、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上用足心思,下足功夫,做出成效,而且要有很重的‘農味’,對農業起碼要懂農時、懂農事、懂農技;對農村要身入、心入、融入,較全面了解所在村人口、土地、自然資源、人居環境和人的思想實況;對農民要聽懂農民說話、看懂農民做事、讀懂農民心思,和農民打成一片……”聽罷此論,筆者深感精準精辟,實在實用,并想狗尾續貂就此話題小議一番。
如果說引資金、找項目、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大學生村官成為合格“三農”干部必備的硬件,那很重的“農味”則是不可或缺的軟件;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實踐證明,大學生村官要懂農業,必須懂農時、農事、農技等農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及其實際運用,并注重積累,勤學好問,觸類旁通,自我提高,才能在農業問題上有一定的話語權、發言權和取舍權;才能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群眾生產、應對自然災害等工作中提出正確的意見和建議,進而,為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否則,在農業工作中要么人云亦云,吃人家嚼過的饅;要么“循規蹈矩”,看紅頭文件辦事;到頭來做了幾年的“三農”干部,其農業知識還不如一個普通農民。
要愛農村,必須身入、心入、融入農村,對本村人口、土地、自然資源、人居環境和人的思想實際情況了然于心,才能在精準扶貧、項目引進、鄉村振興、土地整治、生態建設、村莊規劃和社會管理等重點工作上贏得主動權,為村支兩委出謀獻策,從而做到貼船下篙,靶向發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不到田間,不接地氣;不進農家,不聚人氣,雨天不濕鞋,睛天不沾泥,對諸多實況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工作起來勢必存有盲目性和從眾性,往往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退;難免讓群眾覺得你身入心未入,身在曹營心在漢。
要愛農民,首先要聽懂農民說話。這對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確有難度,須用心學習,盡快過關。語言是溝通的先決條件,只有聽懂農民說話,特別方言土語、俗話農諺,才能隨時隨地和他們交流情況,交換意見,交心交友。其次要看懂農民做事。農民一年四季有忙有“閑”,作為“三農”干部必須清楚他們何時忙何時閑,忙時忙什么,閑時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解其所難,正確引導,給其所需,才能幫出實效,愛到點子上。第三要讀懂農民心思。這一點很重要。農民的性格有質樸耿直有話直說的一面,也有羞澀內斂難于啟齒的時候,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與農民打交道中也要善于觀顏察色,采用零距離接觸,拉家常引導等不同方式讀懂他們心思,摸準他們的心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他們在想什么?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從而,根據他們的真實意愿,幫助村里拿規劃,謀發展,求實效;在實際工作中與他們同心同行,同甘共苦,和他們打成一片,逐步成為有事直說,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俗話說,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大學生村官要有“農味”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有很多知識要學,有不少學問要做;但既然選擇了村官就得像村官的樣子,擔起村官的責任,要在“一懂兩愛”上潛心竭力,久久為功,堅持學中干,干中學;學會“莊頭請教農家事,路與村婦話桑麻”的本事,養成朝迎晨露滋潤而出,晚披落霞余輝而歸的習慣;可以堅信只要心中有“三農”,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