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都因不同緣由離開故鄉:求學、經商、打工……由農村前往城市,由小城市去往大城市,似乎成為許多人的人生“晉升”路徑。而在今年兩會上,一位“非典型”90后引發了廣泛關注,她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這個被村民稱為“桔子”的姑娘“不走尋常路”——從繁華的廣州辭職回到村里,從辦公室白領變身為上山下田的村支書。正是她的“逆行”,讓“空心村”變成“綠富美”,帶領大市村成為咸寧市首批精準扶貧出列村之一。
“讓我們村早日成為鄉村旅游‘網紅村’,是我今年最想完成的‘小目標’。”程桔接地氣的愿景和“逆行”之路,引來點贊者眾,但其中仍有些許質疑之聲——放下都市繁華,選擇去鄉村“聽取蛙聲一片”,值得嗎?在資源與人才相對欠缺的偏遠之地,能成功嗎?
的確,當下放下城市里的優越條件,執意去農村發展,在一些人看來是有些“不合時宜”。但如果從人生價值的實現上來看,“程桔們”這種從城市到農村的“逆行”,何嘗不是一種飽含激情而又充滿發展眼光的人生奮斗樂章。
君不見,當下的鄉村,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潮流中,返鄉創業的種子已經在這片熱土上播撒?君不見,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接踵而來的政策優惠正喚醒這片肥沃的熱土?如今,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的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大有作為,農村何嘗不是青年奮斗的新戰場、實現人生價值躍遷的新路徑?
當一些人還在作歸去來兮的鄉愁之嘆時,許多像程桔一樣的年輕人已經將夢想照進鄉土。耶魯大學畢業的秦玥飛回國后便來到農村服務,在他的號召下,30多名“鄉村創客”從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出發,把“家”安在了貧困山村;劉敬文、陳統奎、趙翼和鐘文彬四個創業青年組成的“農青F4”投身農業,突破傳統農產品市場,將市場化理念引入農村;37名畢業于國內重點高校的女大學生組成返鄉創業團“洮南市劉老三雜糧雜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種出的中高端系列雜糧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和連鎖商超終端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曾發起鄉村建設運動的梁漱溟先生說,鄉村建設除了消極地救濟鄉村之外,更要緊的還在于積極地創造新文化。今天,這些眼光長遠的年輕知識群體正用青春和汗水建設一個新鄉村,在一點一滴中助力構建鄉村的新文化、新生活,他們成為了山村與城市、山村與互聯網世界的接口。
這樣的城鄉“逆行”不僅詮釋出青春的另一種可能,也昭示出昂揚奮進的人生姿態。當有人在“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之間徘徊時,當一些返鄉故事沉浸于“鄉愁無處安放”的失落時,當一些回鄉年輕人“在此岸、望彼岸”消極觀望時,“程桔們”主動用鄉建讓鄉愁落地,讓回歸成為更好的留下。
鄉村的發展需要新生力量,也呼喚更多奮斗者。如今,脫貧戰役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鄉村振興的序幕剛剛拉開,農村的廣闊天地仍大有可為,讓奮斗的青春沾點泥土的芳香吧,腳踏泥濘、俯身躬行,鄉村的活力與青春的芳華就能彼此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