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大干快上,把特色小鎮建設當作“票子”和“帽子”,重數量不重質量,求速度不求方向,導致特色小鎮走向了“政績化”的歪路?!罢兓敝蟮奶厣℃?,重地產輕產業、重開發輕管理、重商業輕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
一些地方打著“小鎮”旗號,行“圈地”之實,淪為房地產開發的翻版。翻開國內百強房地產企業的名單,大多數房企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當中。在地產調控趨嚴、融資受限、財政吃緊的大環境之下,房企“過冬”,地方政府“勒緊褲腰帶”,都面臨增長壓力,特色小鎮似乎是“天降甘霖”,在一些地方,房企和相關機構不約而同地“躁動”起來。他們熱衷于走土地財政的老路,通過投機搞“假小鎮、真地產”,這種欺上瞞下的操作,可謂是把特色小鎮的“好經”給念歪了。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鎮的政策紅利下,用建設工業園區的思維,規劃特色小鎮。開發商借助特色小鎮的“帽子”,獲取廉價工業和商業用地,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為了彌補前期投資,從當地政府手中通過一級土地整理拿到不少優質且便宜的二級土地進行開發,不僅通過價差牟取暴利,而且還推高了當地房價。再就是在目標引領、資金傾斜之下,一些地方急于求成,規劃出特色小鎮名單、建成時間和規模,層層分解具體任務,習慣性地打造“形象工程”。還有一些本身沒有相關產業基礎的地區緊追新潮概念,盲目打造人工智能小鎮、電商小鎮、基金小鎮等等。
此類形象工程的做法,往往是要了“面子”,丟了“里子”,致使所謂的“特色小鎮”成為“民怨工程”。事實上,真正的特色小鎮建設,不只要建設“硬環境”,更要營造“軟環境”。交通的便利、設施的完善等“硬環境”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在不斷完善硬環境的同時,要讓特色小鎮有持續的生命力,還需要在“軟環境”上尋求新的突破。比如,積極招才引智,優化生活環境、教育環境、醫療環境等,讓人才在特色小鎮也能享受到與大城市一樣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和生活保障,讓人才落戶沒有后顧之憂。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通知,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開展定期測評和考核。這種考核機制,意味著499個特色小鎮如果沒有后期管理和運營,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也意味著邁進特色小鎮的門檻就可高枕無憂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不重視后期管理運營一味粗放式發展的特色小鎮之路已經行不通了。
一般來說,重開發、輕管理的發展模式對任何項目來說,都是不可持續的“短命模式”。這就和撫養孩子一樣,如果“只生不養”,孩子注定無法健康成長,最后多半會因為種種缺失引發悲劇。如此簡單的道理,對于治理經驗豐富的地方政府來說并不難懂??梢廊怀霈F重開發、輕管理的問題,這是扭曲的政績觀作祟、個人利益綁架了集體利益所導致的惡果。
為了解決問題,國家發改委2018年底曾發布通知,要求不再強調特色小鎮的數量,而是強調質量。及時糾偏,重歸“市場主導、自然發展”。政策的校正,必將有利于推動特色小鎮提質升級與優勝劣汰,優質的特色小鎮也必將會吸引更多的優質人才匯聚而來,從而真正展現出特色小鎮應有的生命力。
對于因重開發、輕管理而被淘汰的特色小鎮,監督部門要落實責任,該追責的追責,該處分的處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不再讓這種模式傷害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鎮的發展浪潮中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明白,不動歪心眼,不得“紅眼病”,踏踏實實下足真功夫,只有這樣才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人民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