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彝家崗的老一輩人講,百年前,幾個彝族人來到這山岙。他們把珍藏的土豆種子植入厚土,過起與土豆相依的日子,于是,四鄰八鄉親切地稱呼彝家崗為土豆崗,稱呼這里的娃娃們為“小土豆”。
1978年,我成為彝家崗第四代“小土豆”之一。
年幼的我跟隨大人們重復著在土豆上摸爬滾打的生活。“山外面精彩得很吶!”說話的是易老師,他是最早上彝家崗的漢族人之一。易老師對我們說,要學文化哦,要改變命運才得行。“學文化干啥子吶?改變命運整啥子?”我們問。易老師問我們想不想吃好的、穿好的,想不想給阿爸買煙斗,給阿媽買圍巾。我們跳起高呼,“想!”
幾年后的一天,我們彝家崗的五枚“小土豆”下山求學。
初為學子,學校里最先撞擊我心靈的,是高直的竹竿挑起的那面五星紅旗。面對它,我不禁屏息凝氣,站直腰身。“村小籌建十多年來,第一次飛進來彝家的‘小山鷹’呢。”我們排成排,接受最熱烈的掌聲。從趴伏土窩的“小土豆”到展翅天空的“小山鷹”,是一種命運的改變。
一年又一年,土豆播種又收獲,我們的學校由木房變成磚房,嶄新的五星紅旗高揚于锃亮的鐵旗桿上。我們的學業也在一點一點進步。
1995年,我們五個彝族學生中的三人被縣民族中學錄取。來到縣城,我們第一次看見高樓,第一次走上水泥面的操場,第一次看見雄偉的升旗臺,心潮澎湃。
回想來路,彝漢同學相處的一幕幕,始終銘刻于心。我的同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我漢語,我們彝族學生則把學會的漢語翻譯成彝語,教給漢族同學。
2014年起,我作為扶貧干部,投身到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當中。所到之處,一座座敞亮的民居格外奪目,一聲聲充滿幸福感的鄉音格外悅耳。一次下鄉,巧遇已退休的易老師。他說現在彝區鄉下不比城里差。他領我走著,停下來,手一指,一塊“彝家崗土豆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牌子高掛。易老師告訴我,“現在,‘土豆崗’成了萬畝土豆基地呢,家家有份。”說話間,他回鄉創業的兒子兒媳請我們進門入座,“彝家崗土豆全席”就要上桌了。
我這枚曾經的“小土豆”很是感慨。多年來,彝家崗的“小土豆”們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歷經一面面五星紅旗的引領,成為展翅天空的“小山鷹”。他們終于綻放,開啟嶄新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