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精神,才使他們在炮火紛飛中奮勇向前,沖鋒陷陣時不懼死亡……”3月7日,遼寧省錦州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一行50人,來到遼沈戰役配水池遺址參觀,講解員的深情講述,把前來接受黨性教育的學員帶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
近些年來,錦州市錨定夯實培訓陣地、開發紅色資源、強化實踐鍛煉,推動重心下移、強化協同融合,構建立體多元的培訓矩陣,持續提升黨員教育培訓質效。
“線上+線下” 延伸培訓陣地
近日,黑山縣鎮安鎮委黨校舉辦農村無職黨員培訓班,來自22個村67名無職黨員參加培訓,現場熱鬧非凡。“以前進城參加培訓,往返就要4個小時,如今黨校在家門口,方便多了。”黨員劉新說。
針對基層黨員集中培訓普遍存在兜底不夠、實效性不強等問題,錦州市堅持線上線下齊發力,建強“家門口”黨校,推動教育資源向一線傾斜、教育陣地向基層拓展。
按照“統籌資源、陣地共用、開放運行”的原則,相繼建立錦州市非公黨校、鄉鎮(街道)基層黨校、市委直屬黨(工)委功能型黨校。同時,充分用好王桂蘭干部學校、張鳴岐“黨性教育”和牤牛屯黨員學習基地等陣地,進一步延伸黨員教育培訓觸角,為實現基本培訓基層黨員全覆蓋目標提供陣地保障。創新推行黨員教育培訓打卡“蓋章學”模式,引導全市黨員積極參加培訓。
依托本地智慧城市服務平臺,創建錦州黨建云學院,定期組織黨員“同聚云學院、共上一堂課”。優選73名綜合素質高、基層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學者、各領域優秀典型,納入師資庫。打磨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的精品課程,變說教式為融入式,打造了“主課+微黨課+云端課”三位一體紅色教育課程體系。每次直播結束后,第一時間將直播課程上傳云平臺,供廣大黨員回看學習,提高流動黨員、兩企三新黨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便利度,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截至目前,累計直播授課53期,培訓黨員150萬余人次。
紅色資源 推動培訓有聲有色
紅色作為錦州最鮮明的底色,深深烙印在城市的靈魂之中。遼沈戰役紀念館等29處紅色教育基地,以及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街路、學校,共同構筑了這座城市的紅色歷史長廊。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錦州市為廣大黨員量體裁衣定制紅色培訓套餐,賦能黨員教育提質增效。將“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嵌入黨員教育培訓全過程,開發《遼沈戰役時代價值的當代傳承》等理論課程、《從遼沈戰役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等專題課程、《塔山阻擊:利劍抵擋百萬兵》等紅色微黨課,構建“三位一體”紅色教育課程體系。
“不能忘記的是,你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了奔赴國難,而不是茍且偷生。你美如鮮花盛開在祖國大地,如群山巍峨矗立在人民心里。”學員于曉萌在收看《激戰配水池——摧毀第二凡爾登》微黨課感悟中寫道。當一批批黨員懷著對昨日的崇敬走進配水池戰斗遺址時,他們的心又和著戰爭中那急促的電波一起律動起來。
錦州市將分布在各地區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建立全域“紅色引領+示范基地”黨員現場教學集群,形成以“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主席名言傳天下,蘋果樹下立豐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層黨建重于泰山”“紅色阻擊戰場,藍色生態海洋”為主題的4條現場教學路線。截至目前,共完成培訓班次510個,培訓學員10萬余人次。
實踐鍛煉 提升培訓質效
前不久,市農業農村局黨員王新強到凌海市翠巖鎮寬宏寺村走訪,看到滿山的山棗掛滿枝頭卻無人問津。與棗農溝通后得知,通往省道的村路被貨車壓壞,至今沒有修復,棗農只能零散出售,不能大批運出售賣。于是,他積極爭取項目和部門扶持,幫助群眾修建了一條長10.5公里的水泥路,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更促進了村民增收。
錦州市持續開展“我與群眾面對面”活動,組織黨員開展“萬人聯萬家 戶戶清戶戶幫”專項行動,3.5萬余名機關黨員進網格,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45100余件。開展“幸福教育進社區”活動,5300余名教師黨員精準輸送課后托管、送教等服務,惠及5萬余人次。
一年累計開展237次金融對接服務,實現信貸投入1808.5億元,為全市141戶企業提供192筆擔保業務,擔保總額達12.18億元……一串串數字不僅體現了黨員宋江濤包企成績,更是廣大黨員在“雙進雙促”活動中,擔當作為、服務發展的一個縮影。
為進一步破解培訓質量難衡量、培訓效果難檢驗等問題,錦州市將強化黨員服務意識和能力作為教育培訓成果轉化的最終落腳點,做好黨員教育培訓的“后半篇文章”。扎實開展“領導干部進園區進企業 服務振興新突破”專項行動,選派千余名黨員對接企業,開展政企、銀企、需求對接等活動270場次,促進融資6.25億元,引進重要項目21個,投資規模41億元。
“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起點在‘學’,最終落腳點在‘做’。”錦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魏策說,將繼續完善黨員教育培訓、作用發揮機制,讓“學以致用”更加生動、順暢,推動知行合一、學用結合,建強決戰決勝的先鋒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