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來,李夏是個“另類”。作為廣州某高校土木專業的畢業生,他的同班同學大多在機關企事業單位上班,只有他跑到了農村,當起大學生村官,帶動村民們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生態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子。
5月25日,筆者來到橫縣石塘鎮大料村,在田間地頭看到了正在忙碌的李夏。“每天要摘500斤的時令果蔬運到南寧。”李夏介紹,顧客只需在網上下單,綠色新鮮的農家菜就會送到家里。
自2012年扎根農村,李夏聯合當地農戶,組建夏農家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建立面積150畝的大學生創業基地。筆者看到,基地里的茄子、青瓜、玉米等各類作物已然收獲,兩三個工人忙著采摘。
“這里是糯玉米,從忻城引種;這里是黃秋葵,合作社自行培育……我們共有20多種經濟作物,目前上線銷售的約有10多種。”帶著筆者參觀產業基地,李夏說起自家果蔬的名字和功用,如數家珍。
把村里的農產品搬上互聯網,這是李夏在2015年萌生的想法:“以前,農戶在收獲季,只能坐等客商上門,價格波動較大,收入沒有保障。如果,可以通過互聯網,搭建連接城市消費者和農村農產品生產者橋梁,農戶的收入將會趨于穩定。”
2015年底,夏農家開設微信公眾平臺宣傳自主品牌,首個線上農產品銷售平臺微店開業;同時,在南寧市的農貿市場設立直銷網點。項目試運行2個月,便積累了大量粉絲。2016年春節,夏農家的拳頭產品一度脫銷。
“通過農產品生產基地—自建物流鏈—設置城市實體直銷網絡點及網絡平臺直銷店的模式,構建涉及產、供、銷的整條生態農產品產業鏈。”李夏介紹。如今,夏農家已有4個在市內的直銷網點,每天通過微店、菜友群的訂單接連不斷。
村民們也從“互聯網+”生態農業的模式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按照傳統渠道銷售,農產品賣價不高,村民們為了增加產量,提高收入,往往會施加更多化肥農藥,這就造成品質下降,價格再下跌,形成產業惡性循環。”大料村生產隊長覃漢頗告訴筆者,如今,銷路暢通、價格穩定,村民們就像吃了定心丸,更為注重綠色生態種植,村里的農家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顧客認可。
“擴大基地規模、豐富農家菜品種,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到‘互聯網+’生態農業模式;同時入駐餓了么、百度外賣、美團外賣、微店等線上平臺,帶給顧客良好的消費體驗。”說起下步計劃,李夏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