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沒有把自己人生的第一步留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而是響應國家的號召懷揣著激情與夢想當起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她就是張曉玲。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積極協助村兩委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開起了服裝加工廠,努力幫助百姓尋找致富之路。
2009年,張曉玲成為一名省聘大學生村官。在江蘇海門街道擁軍路社區工作的她,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調到了沙東村。在搞好農村工作建設的同時,張曉玲動起了創業的念頭。她說,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
張曉玲說道,我是大學生村官嘛,一方面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話,還是想通過創業帶動周邊群眾一起致富,所以一開始有了創業的想法。后來2010年年底來到沙東村工作以后,通過前期的一些調研,然后又發現村里留守婦女比較多,然后想是不是創立一個加工廠,因為她們都手工比較好,是不是發揮她們的長處,創立一個加工廠。
(張曉玲開起了服裝加工廠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2013年3月,在父母的支持以及大學生村官的利好政策下,張曉玲開創的海門市日東服裝加工廠正式成立。張曉玲介紹,因為在村里工作,對村里的整個狀況也比較了解,然后通過了解這里有個空余的廠房,之前這里也是做紡織的,有些機器都可以利用,所以找了這個場所來進行加工。
由于純粹做服裝加工,利潤較少,工人的工資并不高,一段時間后,很多員工還是選擇回家務農,張曉玲的創業似乎遇到了困難。那么,如何留住工人,提高她們的收入呢?這成了張曉玲首要考慮的問題。
張曉玲通過外出學習、參觀,拓寬了一些銷售渠道,這樣廠的盈利就變增加了,工人的工資也就變高了,也就能長期留住他們的人,變成一個長期工。隨著員工人數的不斷增加,張曉玲還聘請了一位具有管理經驗的管理者,輔助她一起創業。他進行長期管理,對人員的考核,平時管理上進行集中管理。平時的話張曉玲也會中午或者晚上過來,還有平時星期六星期天,也對工廠情況進行下統計,主要是把握好一些工廠管理的效益。
海門市日東服裝加工廠廠長許建國說,我們產品現在出口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一致受到客人的好評,這個產品基本上都是免檢的。張曉玲思想品德比較高,作為我們來講,看到大學生有這樣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我們也很感動,也會配合。
從原先的加工服裝,到現在的加工、銷售一體化,張曉玲的服裝廠慢慢走上了正軌。現在,工廠常年承接紡織外貿服裝的加工和銷售,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東南亞、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工廠現年產值達600萬元,全年稅收50萬元,利潤3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就業50多人。
員工黃麗英說道:“以前在家里帶小孩,小外孫,現在小外孫去上學了,張曉玲正好弄個服裝車間,在這里幫她做做,本來也有點基礎的,現在在這熟練活做做蠻開心,工資也蠻好,拿到3000,甚至加加班拿到四五千,相當好,找了份工作,我們也增加了收入。”
海門市日東服裝加工廠廠長許建國:她有的時候晚上我們這做服裝,有的時候加班加點,她也很吃苦耐勞的,包括包裝什么都一起去做。工人對她的好評都是很好,她比較謙虛,不像有的一本正經像老板的,她不是這個概念,她也比較虛心好學。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張曉玲從未放棄,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張曉玲說道,下一步的話我是想首先想拓寬下渠道,因為現在只是想還是通過兩家公司出口,希望能多一點的銷售渠道增加產值,還有的話就是說適當的話擴大下生產規模吧,一些機器的話是不是要更新換代,工人的話因為機器更新換代,工人能不能跟上高科技,這方面是不是要進行適當的培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