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這句話來自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而今卻被越來越多地用在“大學生村官”的身上。身居象牙塔的大學生們不熟悉農村、不了解民情,怎么辦?向化鎮黨委組織村官通過“串門”式的交流考察,開展“村官互訪”系列活動,讓“大學生村官”將“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將最先進的知識與最基層的民情、最急切的呼聲、最真實的現實結合起來,用知識敲開農村的大門,用青春譜寫未來的樂章。
“進村鎮”觸摸農村文化脈搏
村官扎根農村的第一要務就是加強對崇明農村風土人情和特色資源的了解,只有熟悉了鄉村的生活,了解了農村的文化,知曉了農民生活的特點,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為此,向化鎮采取“請進來”方式,邀請港沿鎮村官來鎮活動,參觀崇明灶文化博物館和灶花堂,感受鄉土文化和飲食民俗的魅力;來到“東道主”村官們所任職村,深入了解村企聯建、“微黨課”等特色黨建工作;考察北港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了解當前鄉鎮文化建設成效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標準。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村官們結合村居群眾的迫切需求,關注村文化基礎設施較陳舊、設備簡陋落后、文化資源不足、文化人才隊伍素質偏低等問題,就“如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村官作用”進行深入交流,并根據鎮、村特色進行策劃和展示。村官們彼此吸取了好的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拓寬了工作思路,嘗試將微信、微博等時代新載體打造為村居文化發展的新展臺。
“走農家”了解村鎮經濟動態
在逐步熟悉農村生活后,為調研農村市場經濟,掌握鄉鎮經濟發展方向和脈絡,找到農村工作的著力點。向化鎮積極組織村官“走出去”,前往廟鎮與當地村官們實地走訪了聯益村的翠冠梨和金瓜種植基地,了解村級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聽取村干部介紹經濟發展、糾紛調處、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的經驗,村級組織在推動村級經濟發展、引領勤勞致富過程中,如何發揮服務和助推作用。除了實地考察調研,村官們還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村官參謀作用”主題,分享各自所在村的特色產業與工作情況,結合走訪情況就如何解決當前農村散戶種養銷路難、效益低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村官們進一步認識到,生態農業開花結果得益于良好的創業環境、新穎的經營模式和市場化的業務拓展,在結合實際為村級經濟出謀劃策的同時,將視角投向了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經營模式,為更好地幫助本地創業致富提供了思路。
“強業務”村官學法服務鄉鄰
農村基層的“家長里短”、左鄰右舍的“雞毛蒜皮”……看似不大的紛爭,若得不到合理引導和疏解,不僅容易錯過化解矛盾的最佳時機,還可能導致“戰火”升級。向化鎮大學生村官等20人為提升自身法律業務水平,做好鎮黨委在全鎮推行的“民間老娘舅”項目,組建一支有知識、懂法律、具威望、知民俗的小小“民間老娘舅”,通過觀看法宣電影,閱讀法律圖書和基層調解案例、法宣雜志等學習資料,總結在實際工作中,老黨員如何化解六??村因路橋改造引發的群體性矛盾等事件,從而加強對法律意義的認識,掌握民事糾紛處理思路。村官們說:“在村里,村民都叫我們大學生,覺著我們什么都懂,什么都問我們,我們也不能愧對鄉親,希望能夠盡可能多地為村民解決問題。”將大學生村官培養成“半專業”法律人才,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關口的防范作用,提升村官隊伍整體修養,為依法治鎮建設一支具有法律素質的人才隊伍,更為推進村官們法制理念、服務農村搭建了平臺。
“聚人心”活動激發青春活力
離開熱鬧的大學校園,來到農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外,不免覺得生活單調而枯燥,為了點燃村官們的激情,向化鎮與堡鎮和港沿鎮組織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青年舉行主題為“匯·青春,愛·公益,創·文明”的“創城杯”第一屆文明鄉鎮定向運動賽、“微創業·青春行”自行車低碳騎行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下階段還將赴島外,前往奉賢區與奉賢鎮村官開展互訪活動。同時,還積極引導各類群體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凝聚流動性較強的崇明青年群體,通過系牢紐帶、搭好橋梁、建好平臺、鋪實臺階“四步走”,以活動創新激發青年成長動力,激發村官的主動性、活躍性、創造性,讓這些年輕人的激情燃燒起來,不斷提升村官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促進村居有序健康發展。
向化鎮黨委將“村官互訪”作為培育村官成長成才的有力抓手,下階段將繼續開展“微黨課”宣講交流互訪、農村經濟季度互訪、特色文化半年互訪等系列交流活動,引導村官們內察村情、外學經驗,在實踐和思考中錘煉自我、助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