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的白樺林掩映著鄂溫克族人和馴鹿,黃山山巔云海間坐落著寧靜的木梨硔村,云南深山傳來老達保村寨的民族音樂……
日前,一部將鏡頭聚焦中國特色村落的微紀錄片在互聯網上熱播,拍攝團隊絕大多數成員是90后,10分鐘的片長、明快的節奏、清新的鄉村圖景在年輕人中“圈粉”。不過,在美好之外,鏡頭下的這些村落大多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有網友留言質問:“這么美的村落,難道注定要消失嗎?”
事實上,鄉村的一大問題,正是年輕人的流失。青春與鄉愁,看似是一對不相干的詞語。提起鄉村,浮現在我們眼前的往往是單調而不便的生活——沒有WiFi和24小時熱水,也安放不下夢想的地方,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去?紀錄片中,一位男孩拒絕了祖輩在山林間的生活方式,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就是想去城市里,干我們自己想干的事情。”
年輕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沒有青年力量,鄉村將很難維系活力、持續發展,只能越來越寂靜。
留住鄉愁,應當從青年對鄉村的“重新發現”開始。關注也是一種力量,90后對村落的記錄,本身就是對消失和遺忘的抵抗。這種好奇與熱情,應當被鼓勵。只有真正去田間地頭看一看,才能了解農村的挑戰與機遇。真實的鄉村是什么樣子的?絕非“小清新”們幻想的田園牧歌,但也未必是想象中的那般“灰頭土臉”。在90后的鏡頭下,鄉村固然有落后和單調之處,但也有優美的生態環境、獨特的田間美食、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些是微紀錄片中最吸睛的元素,也是留住青年的理由。
令人欣喜的是,鏡頭還記錄下一些年輕人回歸鄉村的努力。在新疆的禾木村,村里走出來的青年帶著碩士學位又回到故鄉,帶頭發展旅游經濟,改善村民生活;在福建的東壁村,產業發展起來,不僅留住當地年輕人,還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青年;在湖南的坪朗村,擅長苗繡的姑娘堅守傳承傳統文化……這些青年讓鄉村不再“空心”,重煥青春。
當然,留住鄉愁,不能止于微紀錄片式的鏡頭。比關注更有力量的,是更多的行動。如果說鏡頭留下的是鄉村的“過去時”,青年還需用頭腦和雙手創造鄉村的“將來時”。
鄉村那么大、那么多,理應安放得下更多青春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