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菜”,俗稱“爛菜葉子”,隨著近年蔬菜產業的發展,在加工、運輸、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尾菜數量急劇攀升,隨意丟棄導致堵塞道路、滋生污水。“尾菜”既是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見證者”,也是社會快速發展中產生的“新矛盾”,若不能及時處理,則會形成“尾菜之困”,輕則影響城鄉容貌,重則造成環境污染。(《半月談》8月30日)
“尾菜之困”告訴我們,對發展中的問題若不能及時化解,則易成“尾大不掉”之勢。改革開放40余年來,在“城進鄉退”的總體形勢下,鄉村為城市發展輸送了大量勞動力,提供大量基礎產品,但同時也造成了鄉村“人走、錢缺、地荒、組織散”的客觀現狀,鄉村治理體系正在面臨“尾菜之困”。
有的是“組織軟”,村級組織成了鄉鎮的“派出機構”“應聲蟲”,一邊是忙著“表來表往”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抽身,一邊是沒了“收公糧”就不知村里該怎么干,農村基層紀檢委員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有的也“耍把式”,看著熱鬧,實際“沒搞”。有的是“經濟弱”,不少是無集體收入、無集體企業、無機動地的“三無村”,發展村級社會事業“無米下炊”,只能寄希望于“黨員帶頭、群眾集資、上級撥款、富商捐助”,離開一項就無所適從。
“組織軟”,讓村民自治成了“無根之木”;“經濟弱”,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而造成鄉村“人心渙散”、凝聚力差,服務群眾的職能虛化,搞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建設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也是基礎性工作,它關系到農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關系農村社會穩定,也關系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在新時代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大格局下,鄉村治理中“組織軟”“經濟弱”“人心渙散”的“尾菜之困”亟待解決、必須解決。
破解鄉村治理的“尾菜之困”,第一要務是強化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基層組織強了、黨員隊伍強了,才能讓自治增活力、法治強保障、德治揚正氣。要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狠抓黨員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持續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以釘釘子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斷夯實基層基礎,不能留下“死角”“盲區”。
破解鄉村治理的“尾菜之困”,要解決“沒錢辦事”的困境。發展經濟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村集體經濟實力與村干部治理能力相輔相成。農村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特別是隨著“逆城市化”的逐漸興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前景廣闊。 一方面要盤活現有房產、土地等存量資產,通過合作社等方式聯合開發。另一方面要為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鄉村創業者和看好鄉村發展的資本力量提供場地,引“智”進村、引資下鄉,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破解鄉村治理的“尾菜之困”,要提高村干部法治與德治能力。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依法辦事”和“以德服人”相結合,是健全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村干部既要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也要做到涵養道德、修養品德。既要強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導群眾用法治方式主張權利、解決紛爭;也要強化德治的引領作用,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鄉賢、村規民約等,德潤人心、移風易俗、教化群眾。
破解鄉村治理的“尾菜之困”,關鍵要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歸根到底村民自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主體。要通過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主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農民的事讓農民商量著辦,從而激發農村創造與發展活力,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村民自治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