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但如何以卓有成效的舉措去切實幫助留守兒童,恐怕依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挑戰。
今年中華慈善日,美團公益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聯合推出“伴愛入住”公益倡導行動。同時,“美團公益商家”計劃也正式上線,包括溫德姆酒店集團在內的共計5000多家酒店,首批參與了此計劃。消費者每一次在預定加入公益計劃的酒店,該酒店就會向相關公益項目捐出一筆善款。
表面看,此項公益計劃似乎并無特別之處,類似思路和做法此前也已經被多次運用過。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由于平臺型企業積極投身到公益項目的運作,其號召力和籌集善款的能力,肯定會顯著放大。而更為重要的,該計劃也并不僅僅是捐錢那么簡單,它錨定的相關慈善項目,顯示出越來越精細化、精準化的趨勢。例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項目是校舍建設和城市游學,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項目是山村幼兒園建設。而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項目更為聚焦,它以“睡前15分鐘”為切入點,通過睡前故事的形式,促成兒童心理問題的改善。
這些公益項目看似小切口,其實瞄準了大問題。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670萬農村留守兒童。其中96%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4%的留守兒童由其他親戚朋友監護。根據統計,6歲至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占比達67.4%。而來自《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的數據則顯示,在其調查目標人群中,居然有10%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已經死亡;有大約260萬孩子,一年連父母的一個電話都接不到。
這些與父母長期分離的孩子,極易出現親子關系淡漠、自信心降低等問題,被欺凌或欺凌他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那么如何進行干預、對其幫助呢?很多人條件反射般會想到捐助善款。可是根據相關調研,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還不是貧困,而是孤單寂寞、是絕望。這個時候,如何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對相關公益慈善項目是否精準,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曾經有一個項目是幫助留守兒童與其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定期通電話。初衷當然良好,但運作中卻碰到了問題。原本設想是一周通一次電話,可跟蹤觀察和研究卻發現,最有效的通話頻率是兩三天通一次電話。
這種情況凸顯了很多公益慈善項目存在的問題——目標宏大,且許多項目并不缺錢,但是在精準和精細化方面,卻存在缺陷。
慈善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除了懷有善心,更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近幾年,平臺型企業在慈善、扶貧等許多領域都成績卓著。有的企業與西部貧困縣對接,很輕松就包銷了農民原本銷不出去的農產品。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并不僅僅是這些企業影響力大、號召力強,更為主要的,是其能夠運用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手段,做到目標明確、供需精準匹配,從而在小切口上實現了巨大的成效。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的正是這樣看似很小、很瑣碎,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舉措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