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調研時,偶遇曾一同備考的“戰友”,短短幾年,她褪去了學生時代的青澀害羞,取而代之的是沉穩干練。作為老同學的我不禁調侃,為啥在基層幾年,你由一個“弱女子”變得這么“剛”?她打趣道:“工作干得好,百姓過得好,基層干部還分啥男女。”雖是句俏皮話,卻足夠引人深思,曾經,職場女性身上總會被貼上“柔弱”的標簽,這一認知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殊不知,“柔”與“剛”本就不是某一性別的專屬特性。“柔”并不一定等同于弱,亦可以是由心底而生的為民情懷;“剛”也并不只意味著外在強勢,亦可以是堅如磐石的忠誠信仰。只要能夠不改本色、不違初心、堅定前行,每位基層女干部身上的“柔”與“剛”都值得尊重與學習。
初入基層的女干部大都聽過這樣的聲音:“整檔案、做表格,這活最適合小姑娘”,“給你分派了個好村,村情穩定,工作也好做”,“這次朗誦比賽人選你最合適,可得把握機會”。這些聲音有善意提醒的因素,但同時也有“刻板效應”,似乎對基層女干部而言,負責所謂的輕活、易活或是充當表演者、主持人等“門面擔當”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誠然,這其中有出于對女干部照顧的考慮,也有把工作要求和女性特質結合的必要性,但從干部培養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特殊關照”并非一定是最佳選擇,在實際工作中,個別女干部由于長期處于相對安逸、缺乏挑戰的工作環境中,逐漸產生了“示弱”心態,甚至片面地認為那些“攻堅克難”的任務理應由男性承擔,遇到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便只想躲避繞道,最終能力和心態都漸趨平庸。
而反觀那些無謂性別標簽、兼具柔情與熱血的女干部,憑借一顆忠心、一腔赤誠、一身肝膽,奔走在基層一線,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不遺余力地發光發熱,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廣西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將自己30歲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貧路上。一年零82天,幫助全村417人脫貧,將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到2.71%的脫貧“成績單”上書寫著黃文秀的“剛”;為促脫貧,她先后往一家貧困戶跑了12次,幫他申請扶貧貼息貸款種植了20畝油茶樹,最終在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她一心一意幫我,像我女兒一樣”,村民的這般評價,映照著她細致貼心的“柔”。
基層干部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而女性干部作為基層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和國家事業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拋卻性別偏見,每個年輕干部身上都具備多種潛力,既有家國情懷、心憂百姓的“柔”,亦有義無反顧、奮不顧身的“剛”,剛柔并濟、內外兼修,讓年輕干部能夠在基層找到理想的“著陸點”,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發力點”,才是更好為基層儲能蓄勢、實現長遠發展的良方。作為基層單位,應給予基層男女干部同等程度的磨煉與摔打、機遇與挑戰,讓“性別差異”在基層既不是“特權”也不是“慣例”。而基層女性干部自身也要走出性別認知的“桎梏”,不妄自菲薄、不自我設限,不管身處何職、身居何位,有一分光,便發一分熱,為推動基層事業的發展貢獻強大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