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區貧困發生率下降至4.2%,靠什么?
    2019-06-20 10:10:00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1

    鄉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柴達木盆地“水上雅丹”

     

      三江源,昆侖山,柴達木……在遼闊青海藏區,你不難找到氣吞山河的壯美。與之相伴的,高寒缺氧,地廣人稀,多民族交匯,又給她帶來百種千樣的深度貧困。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卓絕的環境,反而托舉起一片熠熠生輝的精神高地:“兩彈一星”奉獻精神、可可西里堅守精神、玉樹抗震救災奮斗精神……在這里孕育、屹立,激勵來人。

      時光荏苒,這片熱土如今又書寫新的奇跡:截至2018年底,青海藏區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8.13%下降到4.2%,創造了青海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改天換地的背后,一幅大力抓黨建促脫貧的生動圖景徐徐展開。 

      01

      有個好支部,短時間內就有大變化

      高原四月天,殘雪依稀寒意濃。屋外陽光明媚,一進屋,開起暖氣才待得住。過去,比這氣候更冰冷的,是貧困數字——

      青海藏區占青海省總面積的96%,包括6州30個貧困縣(市、區),行政村有1642個,貧困村曾占1150個。

      貧困程度深,但絕非堅不可破。拔窮根的關鍵,是一個個支部。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朱治國說:“有個好支部,村里短時間內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年前,因光伏企業占地,烏蘭縣柯柯鎮西沙溝村得到600萬元補償款。對一個漢、藏、蒙、土、回等多民族雜居的貧困村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款。自打補償款下來,要求分錢的聲音不絕于耳。

      “分錢就好比拆了飛機賣零件,錢不能分,絕不能打水漂。”見多識廣的村支部書記包永軍打定主意。一邊挨著罵,一邊謹慎考察,村“兩委”拿出430萬在縣城商業街購置了13間商鋪。

      如今不僅資產升值,村集體每年還有可觀的租金收入,村里人養老和醫療保險有了著落,2018年脫貧摘帽。“這步路走對了!攤上一個好班子好書記!”大家明白了包永軍看家守業的苦衷,發展思路也活絡了,全村四分之三人家已買上了私家車。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為適應新形勢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把村‘兩委’班子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謀劃部署。”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宇燕表示。

      省委組織部抓住2017年村“兩委”換屆契機,一線督導、分類推動,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 愿意為農牧民服務的優秀人才進入班子。對無人可選的27個村不降格以求,從縣鄉機關事業單位遴選27名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

      換屆后,青海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43.84歲,趨于年輕化;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9%,較上屆提高0.55個百分點;8千余名致富帶頭人和返鄉高校畢業生等進入“兩委”班子,平均每村2人。

      在見慣“孔雀東南飛”的青海,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才仁東德布便是其中一位。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德令哈市蓄集鄉伊克拉村,一個純蒙古族聚居的村子。他的到來,讓世代放牧為生的家鄉,發展起了第二產業。

      他牽頭開辦的加斯樂雕刻裝飾品有限公司,去年吸收5位村民務工。村民發現,這位80后小伙不善言談,但干事實在,“很攢勁”。2017年,28歲的才仁東德布眾望所歸,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老支書幫帶下,每月25日固定開展黨日活動,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村里欣欣向榮。“想再多吸收一些年輕人。”他“鎖定”村里20多名在讀大學生,為村子的將來做打算。

      為建強村支部,近年來,青海省提升村干部報酬,大力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讓村支部有人坐班、有陣地議事。如今,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年度報酬達到當地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5倍。

      “多年前,剛任書記那時候,一年2千塊,章子揣口袋里,走哪就到哪里辦公。”烏蘭縣都蘭河村村支書劉立君說,現在已大為改觀,村干部專職坐班,一心抓脫貧,全村貧困戶人均收入已達8970元。

      為提升村“兩委”班子脫貧攻堅本領,青海打出“強筋壯骨”組合拳:組織3023余人赴江蘇華西干部學院培訓,對全省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全覆蓋培訓,開展“萬名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等,近年來累計培訓村“兩委”主要負責人7107人次。

      從山東、四川學習一圈后,周統壽開竅了。他是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村支書,過去沒有發展思路,2016年前村集體還是零收入。回來后,他流轉土地、平整撂荒地,聯系公司發展藜麥種植,一下子點土成金:“村集體賬上有14.9萬,外面還有70萬債權。”

      02

      按需選派第一書記,移除脫貧“攔路虎”

      雄踞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樹州,正逐漸遠離地震傷痛,但雪災陰影依舊徘徊。早年間,一場雪災,多少牧民一夜成了絕畜戶。今年春節,玉樹再遭雪災襲擊。打通生命線、補給飼草料,是抗災保畜頭等大事。

      相比以往,玉樹市上拉秀鄉瑪龍村的牧民要淡定多了。合作社有飼草儲備,救災物資也及時分發,這些物料的中轉站,就是村里的精準扶貧綜合超市。

      扶貧超市是在前任第一書記恒興偉牽頭下,由省公安廳交警總隊高速公路交警支隊為村里量身幫扶的。2015年寒冬,恒興偉從交警支隊政委崗位上,來到瑪龍村擔任第一書記。

      站上平均海拔超4200米的玉樹,睡覺變得困難,說話成了一項體力活。顧不上這些,恒興偉一進村就帶領工作隊對全村327戶逐一走訪。他要弄明白:瑪龍村挨著省道、草場也平坦,為啥還落后?

      一圈走下來,病根找到:一是沒有實體經濟,二是雪災影響畜牧業。他根據村民發展意愿和能力精準施策,規劃建設扶貧超市、爭取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拽著村民往脫貧路上走。

      3年的扶貧成績單顯示,瑪龍村人均收入從2519元提高到6549元,貧困人員由零就業增加至60人。

      建強組織、精準扶貧、為民服務、推進治理……許多像恒興偉這樣的第一書記正發揮著脫貧攻堅生力軍的作用。自2015年9月以來,青海堅持派需結合、因村組隊,兩批近1.5萬名優秀干部擔任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

      選派對癥下藥,對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戰斗力不強的,選派熟悉黨群工作的干部;對產業和集體經濟薄弱的,選派熟悉經濟工作的干部;對矛盾糾紛突出、社會發育滯后的,選派熟悉社會工作的干部,幫貧困村移除脫貧“攔路虎”。

      “來村里當第一書記,不給我們辦點好事實事,我們可不答應!”3年多前,來到烏蘭縣西里溝鎮東莊村,第一書記李積忠剛進村,村民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黨員活動室亂得像倉庫,貧困戶等靠要,邊緣戶意見大,矛盾糾紛多,這是出了名的后進村。

      從縣政法委來到村里,李積忠就是來治亂的。他從建好支部入手,規范化布置黨員活動室,時常跟村干部碰頭研究發展思路,推動1戶黨員帶動5戶村民,宣講政策。村民發現了變化:“以前沒見黨員做過啥,現在不一樣了。”去年,村集體有了40萬元收入,貧困戶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237元提升到2018年的11651元。

      “有一回,村里的橋塌方了,沒有通知,大家都自發來幫忙。現在,村民也會叫我去家里喝茶、吃飯了。”村班子有了凝聚力,李積忠感到欣慰。

      為讓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撲下身子工作,青海省委組織部出臺舉措,嚴管厚愛。要求駐村干部每年不少于200天吃住在村,防止“兩頭跑”“兩頭掛”;落實專門的工作經費、生活補助,按規定為駐村干部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定期進行體檢,有效解除后顧之憂。同時要求各派出單位當好堅強后盾,幫扶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

      上雪山,進草原,闖戈壁,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奮戰在藏區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腳步踏遍高原,真心交付群眾,用火熱的干勁融化著一處處貧困堅冰……  

      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過去是海北州出了名的貧困村。通過建強村“兩委”班子,探索實行黨員好事壞事記分制,促進黨員發揮作用,并積極壯大村集體經濟,東達村實現脫貧。圖為東達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村集體的食用菌大棚。(本報記者 魏杰 攝)

      “要改變鄉親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方式。”海晏縣金灘鄉新泉村是一個農業村,第一書記李永興流轉土地4800畝集約化種植養殖,將“百人種百畝地”轉變為“十人種千畝地”,同時鼓勵村民多元化發展,種植、經營、運輸等小實體遍地開花。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達日縣窩賽鄉依隆村,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大家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啊。”針對牧民懶得動、不想學的貧困根子,雷厲風行的第一書記萬瑪加反復動員,從2016年開始發展牧草種植,當年戶均增收1600元。過去靠天靠地靠牛羊,“現在沒想到賣草也能掙錢啊!”牧民的脫貧之路,豁然開朗。

      03

      近半村集體經濟“破零”

      持續增收有了“聚寶盆”

      脫貧致富靠產業。但踏上高原,你會發現,在這里發展產業,興許比研制原子彈還要難。

      海拔高,無霜期短,既不靠著市場,又不連著資源。種上一畝青稞或油菜,收成不到200元。想發展新品種,沒準還會遇到村民干脆的拒絕:“不種,種死了咋辦?”

      如何向這片雪山瀚海要效益?一個個村黨組織站了出來,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用鮮活實踐給出答案。

      “知道能掙錢,但沒想到能掙這么多。”看著大棚里一盆盆長勢良好的牽牛花苗,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金原村黨支部書記盛國朝喜不自禁。  

      德令哈市柯魯柯鎮金原村2018年上馬市政花卉種植項目,去年出產20萬盆,收入可觀。現在,村民的水費由村集體給交,養老保險給每人負擔100元。圖為該村種植花卉的大棚本報記者 魏杰 攝

      以前,村里沒有發展村集體的意識和思路,上屆村“兩委”班子索性把村集體大棚出租出去,一個棚一年租金收入才3千元。新班子上任后,趕上“破零”工程開展,駐村干部一起幫著考察,2018年上馬市政花卉種植項目。

      “一個棚種5萬盆,一盆賣2塊5,算算現在這一個棚能掙多少錢?”盛國朝細細算著:“去年出產20萬盆,冬天再種些細菜,除去成本和30名村民的務工費,村集體收入22萬元。今年,我們要擴大到30萬盆咧!”

      老黨員趙懷福快70歲了,他喜歡每天來大棚里轉轉,幫著拌土、施肥,“現在村民的水費都是村集體給交,養老保險給每人負擔100元,老百姓得實惠了!”

      2017年,青海省高規格動員、高層次部署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截至目前全省45%行政村實現“破零”。

      針對藏區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難,“破零”工程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村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探索創新集約化經營、物業經濟、鄉村旅游等7種發展模式。在此推動下,特色種養、生態文旅、民族特色手工在許多高原村落生根發芽,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產業等也屢見不鮮。

      在德令哈市柴達木東路與黃河路交叉口,一棟5層商業大樓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不是政務中心也不是寫字樓,旋轉門一側的標牌顯示,這是河東街道東山村黨支部、村委會所在地,是村集體資產。

      東山村是城中村,人均耕地0.38畝,無地無資源,原本村集體一窮二白。黨支部書記童學成瞄準地處城郊的區位特點,將錢放在銀行撬動金融杠桿,硬是從夾縫中發展了起來,成為擁有物流園區、商業大廈的富村,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218萬元。

      其實,東山村村民進城務工近便,每戶脫貧問題不大。但童學成卻沒有放任村集體不管:“大河流水,小河才能滿。村集體發展了,老百姓的事才能第一時間解決,村支部才更有號召力。”

      2017年,村民蔡邦財突發腦溢血,急需到西寧轉院治療卻無力支付高額費用,村支部開會研究后雪中送炭,使他得到及時救治。一年大雨過后,一位村民的房屋出現坍塌跡象,由于申報危房改造項目流程較長,村支部趕緊籌措資金,幫忙蓋起新房,安全渡過雨季。

      村集體的“強壯”,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加上了一道“安全閥”。還有的村集體已經從小打小鬧發展為規模經營,為推動群眾持續增收埋下了“聚寶盆”。

      孫倉的生活出現轉機,就始于村集體企業的壯大。

      他所在的烏蘭縣柯柯鎮中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青海海東搬遷過來的移民村。過去,孫倉一家一直徘徊在貧困線上。女兒癱瘓,妻子多病,一家人靠著孫倉的打工收入為生。年過五旬之后,活兒越來越難找,日子越過越緊巴。

      2012年,村黨支部書記雷有德聯合周圍4個村籌措資金,通過公司加農戶模式,開辦環宇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由于符合環保要求,公司發展勢頭很猛,現有120余名村民長期務工。孫倉也在其中,這份工作對他像是量身定制:“做了5年焊工了,一個月工資6千,家就在跟前,走路幾分鐘。”

      04

      組織牽線,各方力量齊支援

      2017年,海晏縣金灘鄉黨委有一個驚喜的發現:“在家門口打工的村民逐漸多了起來,這說明鄉里出現了很多尕企業、尕老板(尕,意為小)!”

      自然稟賦匱乏的藏區,更需挖掘人力資源。如何發揮能人的能量,助力脫貧?

      鄉黨委牽頭,組織59名“尕老板”成立“能人議事會”,鄉里給企業注入發展資金,企業拿出一部分利潤返還幫扶貧困戶。幫扶不幫懶漢,打工3個月以上或學成一門技術的貧困戶,才能獲得這筆分紅。

      組織一牽線,沒了貧困戶,多了手藝人。生產要素碰撞發酵,還促進了經濟發展。“5年前,全鄉總產值6千萬元,去年達到3.3億元。過去,貧困戶的政策性收入占大頭,現在,六七成都是自己掙的。”鄉黨委書記靳有元細數著變化。  

      德令哈市蓄集鄉伊克拉村是一個純蒙古族聚居的村子。80后村黨支部書記才仁東德布的到來,讓世代放牧為生的家鄉發展起了第二產業。圖為他牽頭開辦的加斯樂雕刻裝飾品有限公司。 本報記者 魏杰 攝

      為發揮組織優勢,凝聚多方資源,青海建立“一聯雙幫三治”扶貧工作機制,省領導帶頭全覆蓋聯點,單位幫村、黨員幫戶,選派干部駐村治窮治弱治亂。各州縣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貧困村一線有干部、后方有靠山。資金、項目、企業、干部……在黨組織引領下,各方資源匯入脫貧洪流,形成強大推動力。

      “天空之境”茶卡鹽湖坐標烏蘭縣,這兩年“打卡”游人逐年攀升。銅普鎮都蘭河村村民想不到,村子離鹽湖70公里開外,也吃上了“旅游飯”。

      烏蘭縣所在的海西州工業底子好,企業多,州里開展了“聯企興村1+1”活動,組織企業和貧困村結對幫扶。都蘭河村在全州貧困人口最多,聯姻對象是實力雄厚的茶卡鹽湖旅游公司。公司把裝熱敷鹽袋、做鹽雕工藝品的活兒,放在了勞動力富集的村里。

      在家門口掙錢,村民熱情很高,很快便供大于求。村支部又協調,裝熱敷鹽袋由60歲以上老人來做,做鹽雕的分成3組,一組做一周,一周一輪換。

      “群眾不是不想脫貧,而是不敢投入、沒有平臺。”烏蘭縣政協副主席、銅普鎮黨委書記王建軍深有感觸:“這就需要黨組織站出來,搭好平臺,扶一把。”

      盡管院子里的雪還沒化,但屋里燒著煤爐,暖和得很。走進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桑杰本家里,酥油飄香,家居齊全,已經看不出貧困戶的模樣。

      46歲的桑杰本會放牧但缺資金,過去一直圍著幾只羊打轉轉。幫扶雙管齊下:撥付產業到戶資金購買32只羊;由獸醫站提供技術保障。現在,桑杰本家的羊翻了倍,有60只了。

      “還有什么困難嗎?”

      “再沒有。”桑杰本脫口而出,皺紋里都是笑意。

      “越是貧窮的地方越要有堅強的靠山,群眾才有戰勝困難的信心。”村黨支部書記尕藏達哇說的靠山,就是黨組織。

      雪域大地,黨旗高揚。我們相信,在各級黨組織引領下,在藏區兒女生生不息的努力下,貧困堅冰必將步步退縮,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責編:車婧
    无码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网|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7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天堂中文久久久久|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精选观看中文字幕高清无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线中文在线资源 官网| 天天看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无乱码久久久免费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资源|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水蜜桃a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无码激情做a爰片毛片AV片|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