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鄉鎮干部成為“德耀中華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2019-06-25 09:4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

    鄉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吳奕澈

      吳奕澈,男,漢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后山社區黨支部宣傳委員。

      作為一名退役海軍,吳奕澈始終保持著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和優良作風。突發險情時,他舍身“三跳救八命”,彰顯出革命軍人的英雄氣魄,展現了中國漁民的傳統美德,被深滬漁民稱為“海上救星”。

      吳奕澈第一次舍身一跳,是為搶救5名中毒船員。2002年7月末,已近伏季封海,當閩晉漁5766號單拖船員進入魚艙作業時,魚艙里殘留的有機質在高溫和密閉魚艙的雙重作用下,產生出號稱漁船“頭號殺手”的劇毒氣體“硫化氫”。不多時,5名船員相繼暈倒、命懸一線。聞訊而來的吳奕澈火速沖上甲板,抓起繩子捆在腰間,脫下衣服捂住口鼻,打開水龍頭淋濕全身,縱身一躍下到艙底,拼盡全力拖緊中毒船員,然后被拖上艙面。他5次下艙,又5次被拖起,終使5名船員得救。當他連同最后一位船員被拖上艙面時,手腳痙攣,不省人事,昏倒在甲板上。

      吳奕澈第二次舍身一跳發生在2006年夏季黃昏。當時臺風即將來臨,兩名在礁盤上觀海的游客渾然忘記了潮汐,洶涌而來的潮水使他們面臨沒頂之災。吳奕澈和冬泳隊員們迅疾趕來,由于風急浪大,他們無法登上礁盤。吳奕澈冒險解開保命繩,脫掉救生衣,迎著巨浪游過海溝,爬上礁盤,讓兩名游客安全獲救。

      2016年12月26日晚,吳奕澈第三次舍身一跳又挽救了一條生命。當時在灘涂摸魚的李某被漲潮的海水包圍,大聲呼救,吳奕澈恰巧從此經過,見狀縱身一跳,帶領3名群眾逆潮游向李某。他們一邊游,一邊用話音在海上辨識方向,鼓勵溺水者的求生欲望。經過200多米的逆水搏浪,終于把幾乎失去知覺的李某救上岸來。

      吳奕澈舍身“三跳救八命”的事跡廣為流傳。當各種榮譽接踵而來的時候,他說:“我是黨員,又當過兵,我不上誰上!”三番見義、一世勇為的吳奕澈,時刻準備著下一次營救。

      吳奕澈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福建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王福國

      王福國,男,滿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鎮河東村黨支部書記。

      王福國誠信立業,致富后不忘初心,回報桑梓。帶領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成立“道德銀行”培育文明新風,助力脫貧攻堅,主動請纓幫扶3個貧困村,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揚。

      王福國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教導他做人要講誠信、說到就一定要做到。多年來,王福國始終把誠信作為人生的基本準則,憑著誠實穩重、果敢堅毅的品格艱苦創業,2006年成立順達集團,以誠待人、以信興業,企業越做越大。他鄭重許下諾言:“一定要幫助鄉親們拔掉窮根。”

      他踐行諾言,帶領鄉親脫貧。王福國率先從企業所在地的后營子村和姜營子村著手,出資幫助改灘造田,配套水利設施,使1200畝旱田變成水澆地,免費建起2萬平方米樓房,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為幫家鄉擺脫貧困,王福國回到河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提出“以工哺農,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在公司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擠出8000萬元,建成果蔬、景觀苗木產業園,采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使全村獲得穩定收入。村民人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提高到1萬多元,村集體經濟也實現從無到有。

      為實現“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的目標,2015年5月,他率先建起“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記錄并公布發生在群眾中的好人好事,定期兌現獎勵,鄉風民風煥然一新。

      王福國始終牢記幫助群眾“拔窮根”的諾言,在全國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中,他主動請纓,全力幫扶3個貧困村,投資上億元幫助村里鋪路架橋、疏通河道、發展產業,并帶動縣內30多家民營企業投入脫貧攻堅。

      王福國榮獲河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

     

      鄧志軍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洪門街道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創立了企業,憑著誠信經營創造了優秀業績。他嚴把質量關,用多年堅守,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創建了一個誠信社區。

      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鄧志軍信守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欠工資。他抵押兩套個人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員工工資、獎金。

      2010年,他的企業承建喬謝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對工程嚴把質量關,決不允許偷工減料,所選用的建筑材料都高于行業標準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送來“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

      30年來,他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

      2013年8月,鄧志軍參與創辦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志愿者參與活動。鄧志軍先后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資5000余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及時向有需要的家庭和農民工伸出援手。

      鄧志軍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古多

      古多,男,藏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多瑪鄉嘎爾扎仁村黨支部書記。

      8年前,古多在黨旗前立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8年后,古多嘔心瀝血、盡心竭力,用生命踐行了當初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摘帽的承諾,用生命樹起了一面黨員干部獻身脫貧事業的光輝旗幟。

      2010年,古多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嘎爾扎仁村是藏北那曲一個偏遠村落,牧業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貧困發生率超30%。2014年,古多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從此,帶領全村脫貧摘帽,成了古多心中的頭等大事。

      扶貧先扶志,古多經常走進貧困戶家中,與他們談心交心,指點他們務工增收致富。他常說,“要來的東西不會讓你永遠富有,在家閑著是變不成富人的。”貧困群眾觸動頗深。

      多瑪鄉高寒缺氧、道路艱險,工作生活環境十分艱苦。古多經常帶領村班子走村入戶,了解貧困戶家中物資儲備情況、惠民政策資金使用情況、勞務輸出收入情況、牲畜存活率,給貧困戶講政策、講知識、找出路。他身體不好,多年帶病工作。村民和鄉鎮干部看著日夜操勞的古多,于心不忍,多次勸他去治治病。倔強的古多總是說:“現在脫貧攻堅任務這么重,我是村支書,因為一點小病不干工作,那怎么帶著大家一起致富。”

      古多用自己的錢給村民買了70只羊、3頭牛,鼓勵他們發展畜牧業,還組織全村廣大黨員和富裕戶向脫貧戶捐贈羊和牛。

      2018年5月14日,古多在對貧困戶進行走訪時,因過度勞累,倒在了途中。彌留之際,古多顫抖著把一個從不離身的黑色公文包交給了同行的村務監督委員,包里有三個貧困戶的生態崗位金,還有一本村務工作筆記。

      古多用短短8年的黨齡譜寫了一名基層黨員不平凡的人生篇章,用生命兌現了當初在鮮紅黨旗下的莊嚴承諾。

     

      尼瑪頓珠

      尼瑪頓珠,男,藏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黨支部書記。

      尼瑪頓珠踐行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探索新路的承諾,帶領村民大膽創新,成立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行牧區改革發展新模式,實現整村脫貧,為牧區改革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范,是牧民們的“領頭雁”。

      2015年,搶古村被列入全縣牧區改革試點村。尼瑪頓珠拍著胸脯保證,“堅決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在尼瑪頓珠的帶領下,黨支部全體成員團結一心,勇打硬仗,改革創新。成立搶古村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全村85%以上村民主動申請加入。群眾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草場流轉的“四個入股”方式參與合作社運營,整合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規模化發展,確立了勞動力統一安排、草場統一管理、畜產品統一購銷、經營收入統一分配、無勞動力和孤寡老人統一供養、在校生統一記分的“六個統一”運作模式,促進了牧戶與村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根據村里富余勞動力實際情況,科學分配工作崗位,既解決了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促進了多產業同時發展。整合農牧、水利、扶貧等涉農項目資金328萬多元,用于標準化牛圈、羊圈、人工草場等牧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就這樣,搶古村改革試點工作一步步全面鋪開,走向正軌。

      2017年,全村入社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多元,全村21名孤寡老人每人分紅4288元,74名在校生每人分紅1150元,實現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2018年,全村各項產業總收入339萬多元。目前,搶古村改革發展模式已經面向改則縣的47個村以及其他6個縣的12個村進行推廣。

      尼瑪頓珠榮獲“改革先鋒”稱號。

     

      吳惠芳

      吳惠芳,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

      從軍25年,吳惠芳不忘初心,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鐫刻忠誠;回村14年,吳惠芳牢記使命,在建設家鄉的“第二戰場”續寫忠誠。從軍官到村官,他秉持初心,踐行承諾,帶領百姓書寫鄉村振興“永聯答卷”,體現了一名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的誠樸、信義與擔當。

      他堅守承諾,一張藍圖繪到底,繪出鄉村振興美麗圖景。2005年,吳惠芳從某師政治部主任崗位轉業回到家鄉永聯村,成為一名村官。他向鄉親們承諾“要么不干、干就干好”。他用一年時間,七易其稿,繪制一幅“戰略藍圖”,提出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的發展目標,帶領村民建設現代、文明、時尚的新永聯。

      他兌現諾言,一馬當先破難題,啃下鄉村治理“硬骨頭”。吳惠芳深知,要實現永聯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規范的制度建設。他破解了一個個困擾鄉村發展的難題,厘清村企產權關系,從產業美、生活美、生態美、素質美等四個主要目標和26個具體指標,全面推進永聯村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構建一套科學管理制度,讓永聯人既享受著城里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又享受著讓城里人羨慕的田園風光和閑適生活。

      他篤信前行,一門心思辦實事,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在帶領村民致富的同時,吳惠芳很注重村民素質的提升,在村里建設愛心互助街,設置學習提升、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等功能區,為村民學習娛樂提供陣地。他組織成立永聯為民基金會,每年募集資金達2000萬元,對村民的大病醫療進行兜底,組建志愿者聯合會,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他矢志不渝,一往無前勇擔當,打造中國農村“新范本”。吳惠芳積極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江南農耕文化園等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就業。如今,永聯村的農業已基本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了種植養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業化、餐飲美食特色化、銷售配送標準化、旅游觀光產品化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體系。2015年,永聯村作為中國農村城鎮化范本,在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進行了展示。

      吳惠芳榮獲“最美退役軍人”、全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陳大興

      陳大興,男,漢族,1968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黨支部書記。

      23年來,陳大興牢記老支書“一定要帶領村民致富”的囑托,堅持誠信為先,帶領村民搞種植、養殖、建酒廠、蓋別墅,建設“信用村”,成為靠誠信興產業、帶致富的“當家人”。

      1996年,老支書身患重病之際,囑咐28歲的陳大興一定要帶領村民致富。從此,陳大興就擔起大壩村脫貧致富的重任。為擺脫貧困,陳大興帶領村民苦苦摸索,由于很多項目增收不理想,產生不少外債。可是23年來,村里的賬目上從來沒有一筆死賬、一筆呆賬,哪怕是抵押自己的房產、土地,也要把欠債還上。大壩村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信用村”。

      2008年,陳大興帶領村民引種金刺梨。金刺梨成熟周期較長,還未等到金刺梨上市,村民向信用社貸款的還款之期就要到了。為緩解燃眉之急,保住來之不易的“信用村”稱號,陳大興私人多方籌措資金,幫村民按時把貸款還上。有一年金刺梨價格暴跌,大量鮮果賣不出去,陳大興很著急,想辦法要改變單純賣鮮果的局面。經市場調研,建立了大壩延年果酒廠,引入設備發展深加工。他堅持以誠信經營為本,將最好的金刺梨釀成純正的美酒。如今,酒廠年產各類金刺梨果酒5000噸以上,實現年產值3億元,成為貴州最大的果酒生產企業,既解決了5000多種植戶銷售問題,也為近百名大壩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2012年夏天,陳大興參加華西村培訓班學習。看到華西村家家住別墅、戶戶開小車的場景,陳大興下決心也給老百姓建別墅。他拿出自己賣刺梨苗積攢的200多萬元,又擔保貸款2000余萬元,分批推進全村住房改善提升工程。到現在,大壩村已建起130余棟別墅。

      2018年,大壩村剛剛引入的螞蚱養殖產業由于生病和天氣等原因,到了交貨時間卻不能及時供貨。情急之下,陳大興從外面高價購入螞蚱,虧本完成了交貨。近年來,陳大興用“誠實守信”夯實脫貧致富基礎,換來大壩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產業、人人有班上”的好局面。

      陳大興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貴州省誠實守信道德模范、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貴州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入選“貴州好人”。

      高淑貞,女,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黨總支書記。

      20多年來,高淑貞堅守“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帶領2個“貧困村”“問題村”,走出一條“抓黨建帶全局、抓班子帶隊伍、抓民生奔小康”的鄉村振興之路,被譽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領路人”。

      1995年底,正在中學任教的高淑貞,經鎮黨委任命,擔任東太平村的黨支部書記。經過五年艱苦奮斗,她帶領村民干紡織、建燒窯、抓養殖,修通柏油路、用上自來水、架起新電網,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改變了村里的落后面貌。高淑貞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女能人”。

      2004年,高淑貞擔任三澗溪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以后,她鄭重作出承諾:“絕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和重托,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為了這句承諾,高淑貞一干就是15年。她帶領村兩委成員從落實“三會一課”抓起,開展“黨旗飄飄映四鄰,四鄰聯動黨放心”和“亮黨員身份,接受群眾監督”等主題活動。開通村干部24小時值班熱線電話,成立120多人的黨員為民服務隊,村干部當起服務村民的代辦員。逐步規范起村兩委班子管理,用真情服務贏得村民認可。高淑貞常說:“咱這個班子要想讓老百姓信咱,跟咱干,就得把承諾的事情一件一件辦好。”為給村里修路,她個人向親戚朋友借款,又用自己的房子辦抵押貸款。她天天在工地上,連續幾個月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吃過一頓安生飯。為帶領村民致富增收,高淑貞帶領大家招商引資、騰籠換業,盤活10家企業,引進70家企業,建起農業生態示范園、采摘觀光園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等,村集體由負債60萬元到收入260余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6萬元。

      經過高淑貞和大家的努力付出,“問題村”變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平安家庭創建先進示范單位”“省級文明村”。如今的她,依然在崗位上扎實工作、服務群眾,堅守著“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

      高淑貞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馬祎

      馬祎,男,回族,1954年1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掌子溝鄉達沙村黨支部書記。

      馬祎擔任達沙村黨支部書記27年來,帶領全村群眾艱苦拼搏、奮發不息,換窮業、改窮貌,把達沙村建設成為多民族聚集的團結和諧幸福村,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華麗嬗變,被群眾稱為小康路上的“領頭人”。

      作為村級組織的“領頭雁”,馬祎首先從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入手。他堅持從優秀青年和致富能人中培養發展黨員,探索村民參與管理村級事務的新途徑,每月召開一次“知情大會”,為全村群眾搭建“談話說事”的平臺,村上的事情讓老百姓說了算,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群眾的困難訴求實行村社干部上門服務代辦,在與群眾貼心交心的過程中贏得了認可支持。

      馬祎對村上脫貧攻堅有想法、有辦法。他認為全村有四種人:勤勞致富“走的人”、想脫貧缺錢缺技術“站的人”、徘徊觀望“坐的人”、等靠要“躺的人”。他通過政策宣傳、真心幫扶和精準施策,讓“走的人”跑起來、“站的人”走起來,“坐的人”“躺的人”站起來,極大提振了全體村民感恩奮進、自力更生、戰勝貧困、共同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他因戶因人制定實施脫貧發展計劃,動員群眾組建成立種養殖合作社,發展當歸種植、蜜蜂、獺兔、牛羊養殖,引導群眾外出經營牛肉拉面等特色餐飲業,幫助600多人勞務輸轉就業,幫助105戶群眾改造危房、30戶群眾搬出了“窮窩”。短短幾年時間,全村危舊房改造覆蓋率、自來水入戶率、水泥路通戶率、電網覆蓋率、寬帶網絡入戶率、適齡兒童入學率均達到100%,2015年實現了整村脫貧。

      達沙村多民族雜居、各類矛盾糾紛多發、環境衛生難管理,馬祎堅持當好小村莊里的“大當家”、小社會里的“大法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走在村社巷道、田間地頭,教育引導大家講文明、樹新風,比致富、比和諧、比衛生,如今的達沙村宗教和睦和順、社會和諧穩定、人人思上思進、莊風民風淳樸。

      馬祎榮獲甘肅省“隴原先鋒崗”、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甘肅人物“隴人驕子”等稱號。

     

      王書茂

      王書茂,男,漢族,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潭門村黨支部委員,潭門海上民兵連副連長。

      多年來,王書茂積極參與南海島礁建設,培養南海維權民間力量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投身維護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先后參加多項國家重大涉海工作。他還帶領群眾造大船、闖遠海致富,成為潭門鎮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帶”典型。

      王書茂熱愛島礁建設事業。在東門礁施工中,他和60多歲的父親及18歲的兒子一同加入施工隊伍,三代同堂建南沙的事跡一時傳為佳話。南沙華陽礁建設中,他不辭勞苦,全心付出,頂著高溫,往返于潭門和南沙之間,運送建筑材料、給養物品,在暴曬下,依然堅持運送完最后一批。

      王書茂把南海當成“祖宗海”,熱血守護。在2012年4月黃巖島事件期間,王書茂和他的船隊在黃巖島附近作業時,遭遇外國漁民船只侵擾。面對佩帶武器、無理挑釁的外方漁民,王書茂先向他們進行口頭警告,在對方不聽勸阻,變本加厲地要沖入我國領海時,王書茂毅然下令船隊擋在外方漁船前進的方向上,阻攔他們非法越過我國領海線。經過多天的周旋與對峙,外方船只最終撤離。

      2014年5月,外方出動大批船只非法強力干擾中方“981”鉆井平臺作業。王書茂帶領海上民兵連10艘漁船共200多名民兵骨干,日夜兼程趕往西沙中建島南部。對于那些不聽勸告妄想非法靠近“981”鉆井平臺的外方船只,他親自帶領船隊沖向對方,迫使外方非法船只遠離作業平臺,既保護了“981”鉆井平臺作業環境,又維護了我國的南海主權不受侵犯。

      王書茂在先富裕起來之后,又把心思放在如何帶領群眾致富上。他船上原有兩名臨時雇員,生活十分困難。他了解情況后,便主動向他們傳授捕魚的技術,并在生活中給予他們幫助。在王書茂的幫扶下,兩人都購買了漁船,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南海漁業資源的減少和國家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視,部分漁民面臨著轉產轉業的選擇。2017年11月,海南首個休閑漁業試點項目落地潭門。為響應號召,王書茂鼓勵潭門漁民以漁船入股方式加入公司參與休閑漁業發展;支持發展特色漁家民宿,增加村民收入。

      王書茂榮獲“改革先鋒”等稱號,榮立三等功1次。

     

      劉前東

      劉前東,男,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葉城二牧場三連黨支部書記。

      劉前東扎根昆侖山深處,無怨無悔、一心為民,和連隊少數民族群眾親如一家,總是用真心、真誠和實際行動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被稱為“昆侖山上的亞克西連長”。

      他是“絕命路”上的穿行者。2013年,劉前東調任到二牧場三連。這里地處偏遠,海拔高,氣候惡劣,進出全靠一條蜿蜒曲折、崎嶇陡峭的山路,一邊是亂石嶙峋的絕壁,一邊是萬丈深淵的懸崖,當地人稱為“絕命路”。三連的放牧點分布在大山里,自從擔任三連連長以來,他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山路上穿行,看牧民生活、問牧民生計、聽牧民建議。母羊接羔、羊群轉場、羊痘接種、口蹄疫防治、三聯四防工作等,劉前東都必須到第一線去。群眾出行不便,他有時會帶著任務出山,或是幫學齡兒童辦理入學手續,或是幫助生病的老人聯系醫院,或是給大家購買生活用品。在這條山路上,劉前東遇險30多次,每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是脫貧攻堅的帶頭人。劉前東入戶走訪中,得知三連部分群眾沒有草場,年輕牧民積極性不高,整體收入偏低。為幫助大家脫貧致富,劉前東通過重新劃分草場、成立養殖合作社、引進牦牛和特色種羊、組織年輕人培訓和外出務工等方式,提高大家積極性。在他的努力下,三連牧工群眾人均年收入提高了一倍,摘掉了貧困連隊的帽子。

      他是邊境線上的巡邏員。三連有37公里長的邊境線,巡邊時只能靠馬和毛驢,馬驢不好走的地方,就靠人手腳并用一點點爬。每月4次的巡邏,劉前東一次也沒有落下。三連的群眾全是少數民族,不懂國家通用語言,于是劉前東兼職國家通用語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寫下“我是兵團人,熱愛祖國熱愛黨”。

      劉前東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劉娟

      劉娟,女,滿族,1962年7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鞍山市立山區靈山街道靈西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

      20多年來,劉娟始終牢記宗旨、扎根一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居民當親人,把社區的事當作自家的事,從關心群眾生活入手,摸索出一整套基層工作方法,把一個臟亂差的社區建設成為平安、舒適、文明的幸福家園,成為居民眼中的“貼心人、暖心人、引路人”。

      劉娟信念堅定,全心全意為社區居民服務。1998年,她調任鞍山市靈西社區黨委書記。當時該社區被稱為“鞍山的北大荒”,下崗失業人員多、治安狀況差、環境臟亂差,居民普遍有情緒,對社區工作不支持。劉娟及時體察群眾需求,用真心和實干贏得群眾信任。經過她近4年的積極爭取,靈西社區2003年被列入市級200萬元小區改造項目,首次大規模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她籌集資金16萬元,修建16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帶領社區黨員群眾消除幾百個衛生死角,排除上千處安全隱患。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解決困擾社區多年的供暖、燃氣入戶等老大難問題,大大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把昔日的臟亂差社區打造成舒適宜居的百姓好家園。

      劉娟心系社區,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社區有3000多戶家庭9000多位居民,誰家的事她都記在心里,幫群眾解決大事小情。自己拿出10萬元積蓄,建起下崗職工再就業一條街,幫助幾百名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她還成為社區14個殘疾孩子的“媽媽”、60多位空巢老人的“女兒”、幾百位困難群眾的親“姐姐”。

      劉娟將群眾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為民服務,把黨的聲音播撒在群眾心里,使社區黨組織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她打造“微宣講亭”,積極開展“庭院式”微宣講,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近百場。組織老工人老黨員組建社區治安聯防隊,成立“溫暖靈西”志愿者義工服務隊,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共建共享。

      她以全區推行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契機,倡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理念,建立民生議事工作制度,讓居民一起研究討論有關社區建設、社區事務和社區服務的問題,調動了社區群眾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所在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和諧社區”“全國平安家庭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

      劉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楊大林

      楊大林,男,彝族,1978年9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西川鄉沙力村黨總支書記。

      楊大林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貧困落后的高寒山村,為村里修路通電、發展產業、訪貧問苦。在連續奮戰250天后,因勞累過度,犧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沙力村地處高寒山區,平均海拔近3000米,是國家級貧困縣里最貧困地區之一,16個村民小組中有8個小組還未通電,沒有一條像樣的硬化道路,就連人畜飲水都難以保證。楊大林從當選村主任第一天起,就不遺余力地解決通路、通電、通水問題。配套資金不足,他想方設法四處籌措,用家人的工資卡抵押貸款10萬元,自己賒賬租賃修路機械,發動黨員群眾投工投勞。經過幾年努力,終于修通了長達21公里的通組公路。他還自己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解決了3個村民小組用電問題。在楊大林帶領下,逐步實現全村各小組通電、通路、通水,村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沙力村是全縣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要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產業支撐必不可少。為此,楊大林探索出一條“基層黨建+特色產業+農戶”的脫貧攻堅新路子。開始老百姓不敢種、不愿養,楊大林就率先垂范。貧困戶沒錢投入生產,他就送種子、送羊羔、送豬仔,提供養殖技術,幫助農戶售賣。為盡快帶動村民致富,楊大林注冊成立隆欣黑綿羊養殖公司專業合作社。在楊大林推動下,如今沙力村發展起綿羊養殖和烤煙、中藥材、花椒種植四大特色產業。很多貧困戶參與這些產業而脫貧致富,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9戶934人,已有170戶692人成功脫貧。

      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2017年4月2日起,楊大林一直奮戰在全縣“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第一線。不管風吹日曬、刮風下雨,他加班加點走村串戶、深入群眾。全村636家農戶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跡。經過楊大林和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深入細致的工作,沙力村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2017年12月9日,楊大林因在工作崗位上連續奮戰250天,勞累過度,不幸去世。

      楊大林榮獲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追授為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登“中國好人榜”。

     

      冷菊貞

      冷菊貞,女,漢族,1973年2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西林子鄉小南河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駐村近4年來,冷菊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使小南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級貧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民俗旅游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頂子山下的暖菊”。

      2015年12月,冷菊貞請纓走進貧困村小南河村擔任駐村書記。為了盡早改變小南河村的貧困面貌,她深挖優勢民俗資源,帶領黨員群眾走鄉村旅游產業脫貧致富的路子,開發了“端午一日游”“七七乞巧節”“中秋情”等民俗項目,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有140多個團、1500多名游客前來參觀旅游。

      冷菊貞在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方面善于開拓思路。為把小南河村建成集觀光、攝影、農家樂為一體的攝影旅游基地,她一邊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一邊墊付資金購置仿古花布、年畫、窗花等裝飾品以及近500個紅燈籠,裝扮民俗老屋,然后把周邊的美景、老關東味道的民居拍成照片、制作成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旅游。他們把照片發到了“朋友圈”,免費廣告一宣傳,來的游客就更多了。

      冷菊貞深知,小南河村絕不能止步于鄉村旅游,要多元發展、多點開花。她倡導成立了小南河農家旅游協會和農業旅游公司,注冊了4件37類商標,村里先后恢復了酒坊、油坊、豆腐坊、大棚園區、綠色種養殖及加工等與旅游相關的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集“吃、住、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鏈條。小南河村辣椒醬在年貨大集上一次銷售額達10萬余元。

      任期將滿之時,冷菊貞作出繼續留在這里的決定。她下定決心:“要真正成為一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工作者,帶領全體村民將小南河的好風景變成大產業。”

      冷菊貞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黑龍江省道德模范、黑龍江省百名優秀駐村干部等稱號,被授予黑龍江五一勞動獎章。

     

      武荷香

      武荷香,女,漢族,1950年2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興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

      武荷香在清泉街社區工作近40年,強化社區內部管理,完善社區服務,帶領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把清泉街社區打造成“明星社區”。她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把社區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被居民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

      實施社區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武荷香為每一戶居民建立了社區居民戶卡及相關信息卡,不僅讓社區干部可以“按圖索驥”,有的放矢地走訪,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而且可以對接各項政策和各類信息,解決居民相應的問題和困難。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基礎性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清泉街社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社區居民生活更方便。清泉街社區在社區辦公樓內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愛心超市、警務室、司法所、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棋牌室、黨員服務中心、圖書閱覽室、市民學校、老年活動中心,并配置了電腦,開通了社區網站。同時,面向社區及周邊開展家政服務、家電維修等10多項便民服務。

      突出社區實踐活動開展,建設和諧社區。成立“黨員會客室”,認真接待群眾來信來訪。開展“1134”活動,讓黨員群眾都滿意。建立了6支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在內的10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在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法律援助、健身和棋牌等活動。

      武荷香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為社區“大家庭”服務的工作中。多年來,她幫助困難群眾花費40余萬元,資助了兩名大學生完成學業。自己一直無償照顧社區內的18位孤寡老人、6位殘疾人和4名孤兒,幫助他們申請低保,逢年過節,自購肉、蛋、糧、油等送到他們的手中,讓大家感受到家的溫暖。

      武荷香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社區工作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林上斗

      林上斗,男,漢族,1962年9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黨支部書記。

      林上斗從部隊退休后真情回報家鄉,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使一個落后村蛻變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示范村,并帶動周邊農村同步發展,初步形成“優勢互補、同步發展”的“跨村聯建”格局。他以“公心”贏“民心”,是群眾心中的“最美退役軍人”。

      他注重黨組織建設,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林上斗把村黨組織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核心,規范村級組織運轉,嚴格基本制度落實,提升村級組織戰斗力,將半山村黨支部由原來的全縣軟弱渙散黨組織變成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并與周邊村成立聯合黨總支,實現黨建“跨村聯建”,帶動周邊村共同發展。

      他謀劃高標準發展,繪制發展藍圖。確定了將半山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閩中山水養生第一村”目標。創新成立“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培育打造百香果產業和特色鄉村旅游業,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被列入省級百香果示范園,“坐竹排,觀鷺鳥,環游半月島,看名木古樹”特色鄉村旅游極大發展,成為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

      他軟硬件一起抓,加快建設美麗鄉村。他和村黨支部成員一道挨家挨戶給村民發放“家國共建倡議書”,帶頭拆除自家建筑、出讓私人用地,組織拆除旱廁39個、糞廠4個、豬圈18個,修建柏油馬路、半山大橋。加強教育引導,帶領大家共創文明村,形成了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的鄉風,徹底根除了半山村原來的“臟亂差”現象。

      在林上斗的努力下,半山村的干部講奉獻、鄉賢獻愛心,淳樸的民風已經形成,半山村環境變美了,旅游興起來了,11戶37人實現了脫貧。

      林上斗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福建省“最美人物”等稱號。

     

      陳秀苗

      陳秀苗,女,漢族,1967年6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南街村黨支部書記。

      未嫁時,她無私照顧失去母親的初生嬰兒,視如己出;結婚后,她在照顧公婆的同時,悉心照料丈夫前妻的父母,如生身父母,是村民心目中的“好媳婦”。

      1990年,23歲的陳秀苗偶然聽說一位村民因分娩大出血去世,留下一個男孩。善良的她多次去探望這個不幸的家庭和孩子,在生活上盡可能地給他們以悉心照顧。在照顧孩子的一年多時間里,陳秀苗和孩子產生無法割舍的真摯感情,萌發要把這個孩子撫養成人的責任感。照顧孩子的同時,陳秀苗對孩子樸實憨厚的父親也產生好感。1991年,陳秀苗嫁了過去。結婚一年后,陳秀苗生了一個男孩,可對繼子沒有絲毫冷落,反而更加疼愛。2018年房屋拆遷后,她用拆遷款給繼子購買住房。

      婚后,陳秀苗提出一個令大家都沒想到的要求,她讓丈夫帶自己去前妻的父母家,認前妻的父母為父母。此后,她堅持去關心照料兩位老人。平日里,去家里洗衣服、收拾家,看到家里缺啥吃的穿的用的,她及時給補上。逢年過節,她都要和丈夫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病了,她總是悉心陪護……兩位老人感嘆:我親生女兒雖然不在了,但有這個女兒,是我們的福氣。

      俗話說長嫂如母。從嫁到這個家,她就承擔起照料這個家庭的全部責任。兩個小叔子和一個小姑子從上學到結婚生子,她都一手關心操持。妯娌、小姑子們生病住院也是她親自陪護。陳秀苗用愛心孝行溫暖著家人、感動著村民。

      陳秀苗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稱號。

    責編:車婧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我的小后妈中文翻译|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免费无码婬片aaa直播表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大桥久未无码吹潮在线观看|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视频8|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 日韩 中文字幕 制服|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熟妇人妻系列aⅴ无码专区友真希|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女婷婷五月|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暖暖日本免费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