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縣廣順街道大學生村官文明燕(中)幫助農戶采摘西瓜。曹 均攝
榮昌縣廣順街道大學生村官文明燕(中)幫助農戶采摘西瓜。曹 均攝 |
編者按 重慶市榮昌縣按照“下得去、會干事、干成事、留得住”的工作思路,創新方式方法,努力打造個性化的培養舉措、管理模式、服務平臺,有效促進了大學生村官的健康成長。為凝聚共識,彰顯示范效應,本報現予以推介。
選派:雙向選擇公平公正
在大學生村官選派中,按照鎮村需求與大學生意愿,實施雙向互動選擇,確保了大學生村官選派公平合理,人崗相適。一是鎮村選大學生。各鎮街根據縣委組織部下達的名額,將市級貧困村、后進村、偏遠村和沒有大學生村官的村作為優先選派對象,并廣泛征求鎮村對大學生村官的專業需求。在此基礎上將擬接收鎮村地理位置、經濟社會發展等基本情況和所需專業印發給每一名選派大學生,組織大學生村官到鎮村參觀,實地了解相關情況。二是大學生選鎮村。按照“先碩士后本科、先高分后低分、先女生后男生”的原則,由選派大學生根據各自報考職位、分數排名和自己意愿、鎮村需求等情況公開選擇所服務的鎮村,并在縣紀委監督下當場簽訂分配協議,有效杜絕了分配過程中“拉關系、走后門”的現象,使大學生一出校門就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公正。
管理:網絡日志晾曬成績
該縣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建立大學生村官每日網上記實制度,實現了對大學生村官的快速有效日常管理。網絡記實中實行“一人一記、專人管理、每月通報、年終評定”,即每名大學生村官在互聯網開設個人博客,每日網上報到,形成“網絡民情日志”;大學生村官聯系培養人、鎮街和組織部大學生村官管理辦公室每天定時查看村官博客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每月定時對全縣大學生村官網絡民情日記進行通報,并轉發優秀博客;每年底,評選年度優秀博客。截止目前,全縣大學生村官共撰寫網絡日志18738篇,博客訪問人數突破了200萬人次,既很好地展示了大學生村官的風采,也拓寬了社會各界了解幫助和監督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渠道。
培養:一人多崗輪崗鍛煉
根據農村工作實際,該縣為大學生村官科學設置政策法規宣傳員、村民糾紛調解員、駐村科技特派員、文明新風引導員等十大崗位,到村大學生村官先領取2-3個自己擅長、能較快發揮作用的崗位,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認領其他崗位,大大縮短了大學生村官的“適應期”,使他們很快融入農村工作。同時,組織開展以“完成一次調研、開展一次宣講、舉辦一次講座、聯系一戶貧困戶、領辦或創辦一個產業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活動,給大學生村官交任務,壓擔子。發揮大學生村官多才多藝的特點,自編自導自演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情景劇《閃耀的青春》、群口故事《我當村官的第一天》等在全縣大型匯演中受到了領導和觀眾的一致贊賞。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吸納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兩委”班子,先后有5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1人擔任村委會主任、23人擔任村黨組織副書記、46人擔任村“兩委”成員。
創業:健全機制一路護航
大力實施大學生村官創業工程,健全大學生村官創業激勵、扶持和服務三項機制,實現了村官盈利促發展、村民增收奔小康的雙贏局面。188名大學生村官中創業的占25%,創辦或領辦項目30余個,年產值近1000萬元,帶動了80戶村民脫貧致富。一是完善多層面激勵機制。通過開展創業技能培訓、組織觀摩創業典型、邀請村官談創業經歷、組織專家指導等措施,幫助他們結合專業特長、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選準項目。大學生村官李坤和陳德明設計的《百頭奶牛養殖項目》獲全市大學生村官創業設計大賽優秀獎。二是建立全方位扶持機制。出臺《榮昌縣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暫行辦法》,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服務聯席會議,圍繞企業注冊、證照辦理、場地安排、環保評估等方面開展服務。去年“7.21”特大暴雨發生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黃晏帶領農委、科委等部門負責人到受災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基地實地查看和慰問,按受災金額的20%給予補助,幫助創業村官渡過難關。三是健全零距離服務機制。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選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結對指導,縣農委、林業、畜牧等部門先后開展了40余次技術對接,解決技術難題40余個。強化市場服務,幫助大學生村官開拓銷售市場。去年,通過縣大學生村官管理辦公室牽線搭橋,仁義鎮鹿子村大學生村官張雪與重慶陶然居集團簽訂了定向收購桑園雞的協議,解決了桑園雞的銷售難題。該縣還創建了榮昌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合作社,整合全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資源,搭建網絡化銷售平臺,實現由零散小型創業向抱團發展、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分工、由傳統農業向高效示范農業和觀光采摘農業的三個轉變,真正把大學生村官創業做成品牌和名片,成為榮昌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