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聞“綠鐵”韭菜的大名。12月10日,當筆者趕到位于樂亭縣樂亭鎮鐵莊村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采訪時,火熱的交易場面讓人忽略了寒冬已至。示范園內,村民們在棚里棚外忙著收割、扎捆、貼簽、裝箱……忙得不亦樂乎。收菜的客商則紛紛搶占著有利地形,希望早一點兒裝貨上路。
村黨支部書記俎慶昌一邊招呼著排隊等候收菜的客商,一邊介紹著“綠鐵”韭菜的“成長”史:鐵莊村民素有種植韭菜的傳統,但隨著現代消費理念對高質化的需求,該村韭菜生產優勢不再。作為村里的“當家人”,俎慶昌一邊啟動組建馮源果菜專業合作社,注冊了“綠鐵”韭菜商標,一邊赴省進京“拉攏”客戶,“綠鐵”韭菜很快聲名遠播。如今,不僅設施韭菜成為村民的“致富菜”,俎慶昌也被喊為“韭菜書記”。
作為上級各部門與農民之間的橋梁,村干部素質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為此,樂亭鎮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通過實施“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著力提高村干部正規化教育學歷水平,傳授科技致富能力和黨風廉政、理論決策水平,使之成為和諧農村建設的“領頭雁”。據了解,該鎮85名村干部普遍掌握了1-2門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管理技能。
在注重選拔和著力提升“本土村官”素質的基礎上,該鎮創新多元化選拔村干部機制,按照各村實際,引入“外援”力量,以此帶動村兩委班子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的提升。今年3月,井孫莊順利選出了村黨支部委員,但新一屆村支委普遍缺乏任職經驗。針對這一狀況,該鎮黨委經過反復研究,請出了已經退休在家的原殘聯黨組書記劉建忠到井孫莊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說到請劉建忠“出山”的原因,鎮黨委書記艾錫宏說:“劉書記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而且老家就在井孫莊,在村里威望很高,是最佳人選。”
到村任職后,劉建忠又重回村里居住。他帶領年輕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協調相關部門為村里修復水毀道路,安裝照明路燈,把垃圾全部清運出村,規范了村內生活生產用電,帶著村民組建了秧歌隊,還在田地里安裝監控攝像,保障了大棚溫室安全。不但如此,土地糾紛、拖欠債務、工程征地、鄰里不和等各種大事小情,都在他的協調下順利解決。
不僅“老將出馬”,而且“小鬼當家”。樂亭鎮把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大學生村官派駐一線“挑大梁”。在新莊窠村擔任村支書的大學生村官吳海濤發揮專業優勢,利用遠程教育網絡,組織村民學習現代農業科技,邀請農業專家到村授課指導,讓村民們依靠科技走上了致富路。據了解,全鎮共有7名大學生村官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占村黨支部書記的14%。
發揮村民自治的“草根組織”力量,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創新社會管理,使樂亭鎮形成了和諧的社會氛圍。“和諧秧歌隊”是由井劉、井孫、井候、井坨等4個村子50余位村民組成的“娛樂聯盟”。秧歌隊定期排練,輪流“座莊”,在相互切磋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解,增強友誼。不但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以前因為村與村之間田頭地邊的矛盾也在談笑中迎刃而解。
除文藝團體之外,該鎮還活躍著“農民宣講團”“婦女禁賭會”“村民糾紛調解會”“婦女維權室”等形式多樣的村民自治組織。艾錫宏說:“‘草根’組織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具備創新性和廣泛性的優勢,是聯系政府與農民的橋梁,能夠有效支持、豐富政府管理職能,暢通社會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正因如此,該鎮因勢利導,對骨干成員進行分類培訓,增強了“草根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同時,透過“草根組織”把管理職能延伸到村民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自覺性,形成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無縫鏈接,良性互動。韓坨的“好婆婆好媳婦評委會”通過每年一次的評選活動,把身邊的村民樹立成道德典范,推動了村里孝老愛親風氣的形成。村民保瓊花18年來精心照顧聾啞婆婆,在每年的評選活動中都會高票勝出,她的事跡不但被村民津津樂道,她還因此被評為了“樂亭縣第二屆道德模范”,成為全縣人民學習的“明星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