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土壤,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根源。雖然每天生活在這片大地,卻很少有人關心它的健康狀態。廢舊電池、農藥瓶、化工產品……各種人類活動的“副產品”無序丟棄,正讓土地患上越來越重的“疾病”。在城市,人們關心的是被污染的土地是否會帶來疾病;在農村,農耕者也許更關心土壤污染后是否能再長出茁壯的莊稼,而這些疑問,最終都聚焦于人們在土壤的修復之策里。繼本報《未來上海土地流轉前要先“排毒”》一文之后,晨報記者再度走訪本市一些存在土壤污染隱患的地點,探訪土壤污染現狀的同時,也尋找那些民間的守護者,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這片土地有希望更健康地存續。
“這片土地很好,崇明人靠它吃飯,靠它發展,所以必須精心保護,決不能讓它受到污染?!闭f這句話的是崇明縣建設鎮白鑰村村支書郁順康,5年前,他與其他兩名大學生村官一道,在當地組織了一項回收廢舊電池兌換禮品的活動。5年來,這項活動的隊伍日益壯大,在不斷的宣傳和活動中,一節小小的電池讓當地村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不僅避免了廢舊電池對當地土壤的危害,也為當地的其它環保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借鑒。
自己掏錢買禮品收廢電池
在一個烈日炙烤的午后,記者來到建設鎮白鑰村村委會。這個村干部辦公的地方,卻有一個區別于其他農村的地方——一只放在樓梯口的銀色金屬桶,里面放著數十節各種型號的廢棄電池。
2008年,崇明縣建設鎮迎來了首批大學生村官。就在村民仍對這些“城里娃”能否做好農村基層工作有所懷疑時,沒有人想到,一股提高環保意識,保護農村水土的風氣將會從此產生,并在隨后的5年中成為這里的新風尚。
“農村對于我來說是陌生的,為了更多地了解農村,盡快度過適應階段,我們這些大學生村官需要參與更多的實踐工作?!庇繇樋诞斈瓯话才诺皆撴偟陌阻€村擔任書記助理。他發現當時不少村民常把廢舊電池直接丟棄在農田里、河溝中。他意識到這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污染,在與三星村的王柳香、運南村的馮文晶兩名大學生村官商量后,他們決定開展一項環保志愿者活動——用一些小禮品兌換村民家中的廢舊電池,同時開展環保宣傳活動,讓更多的村民提高環保意識。
2008年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大學生村官的廢舊電池回收攤位在集市上擺開了,三人各出100元,購買了一些兌換品,并印制了一些宣傳海報和傳單,向農民宣傳環保意識,尤其是廢舊電池對土壤和水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