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善縣注重在培養、使用等方面構建長效工作機制,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村官隊伍,助推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成長成才。
創新培養方式,構建素質提升機制
建立大學生村官實踐鍛煉基地。全縣建立了示范村、信訪局、創業示范點為重點的20個大學生村官實踐鍛煉基地,每年有計劃地分類分批選派德才表現比較好,并有培養發展潛力的大學生村官到實踐鍛煉基地進行短期的鍛煉。選派鍛煉期間,由縣委組織部、派出單位、“基地”單位三家共同管理,工資關系及其它一切福利待遇不變,原任職務予以保留。通過基地鍛煉,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村官的黨性修養、群眾觀點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基地實踐中歷練本領,增長才干。
開展大學生村官異村互掛鍛煉。針對大學生村官安排到村(社區)任職后,只了解本村村情、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實際情況,組織全縣大學生村官開展異村互掛鍛煉,將經濟薄弱村與經濟強村、偏遠村與城郊村、工業村與農業村的大學生村官進行互掛鍛煉,從而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促使他們在不同環境中提高和成長。
健全大學生村官上掛鍛煉申報制度。為進一步規范大學生村官到上級機關部門掛職鍛煉工作,該縣建立了大學生村官掛職鍛煉申報制度,明確由村(社區)黨組織針對大學生村官分管工作及本人實際提出掛職鍛煉意向,鎮(街道)黨委向縣大學生村官指導辦公室進行書面申報,經縣指導辦公室研究同意后,鎮(街道)黨委才能選派大學生村官到鎮(街道)相關專業部門進行掛職鍛煉,每個鎮(街道)每批掛職人數不得多于2人,每年掛職人數不得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
注重拓寬渠道,構建作用發揮機制
推優參選村級(社區)班子。著眼于從基層一線培養鍛煉優秀后備人才,及時將一批工作能力強、成績顯著、群眾認可的大學生村官納入組織視線,在村級(社區)組織換屆中,積極引導優秀大學生村官參選,目前有18名大學生村官進入了村(社區)班子,較快地實現了由“二傳手”向“當家人”轉變,為其搭建了展現能力、為民服務的工作平臺。
積極引導進入基層團組織。為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知識面廣、眼界開闊的優勢,結合基層團組織的需要,實施大學生村官春蕾培養計劃,實現了90%以上的大學生村官進入基層團支部,70%以上村(社區)的大學生村官擔任基層團組織書記(或副書記),在最近一次各鎮(街道)團委換屆中,有19人進入了鎮(街道)團委班子,其中4人當選鎮(街道)團委副書記。
定向公選鄉鎮中層和副科級領導干部。在2009年開展的鄉鎮(街道)中層干部競崗工作中,推出了2個中層崗位單獨面向大學生村官進行選拔,其他崗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村官也可報考,并對表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實行筆試加分,經過筆試、面試、考察等程序,有5名大學生村官成功競選為鎮(街道)中層干部。2010-2011年,面向大學生村官公開選拔鄉鎮副科級領導干部,有2名大學生村官走上了領導干部崗位,逐步形成了“人才到基層鍛煉、干部從基層成長”的導向。
注重激發活力,構建保障流動機制
完善創業政策,激發自主創業熱情。為鼓勵和扶持大學生村官發揮自身優勢和專業特長,立足農村農業實際自主創業,該縣出臺了《嘉善縣鼓勵和扶持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的實施意見》,設立1500萬元的大學生村官專項創業貸款基金,并給予創業資本金貼息補助。成立縣級相關部門專家組成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專家服務團,積極開展信息咨詢、項目開發、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小額貸款、創業指導、跟蹤輔導等工作,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庫,創建了三個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點,先后有21名大學生村官在農產品種植、農產品銷售、婚慶策劃等領域實現了自主創業。
暢通流動渠道,穩步推進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在引導期滿大學生村官流動工作中,該縣堅持縣、鎮、村三級聯動,同步推進,為大學生村官提供機會均等、競爭公平的擇業渠道。在縣級層面,推出多個事業單位崗位面向期滿大學生村官招考。同時,組織各鎮(街道)動員本地優質民營企業推出114個崗位,舉辦“大學生村官企業專場招聘會”。在鎮(街道)層面,因地制宜開辟流動渠道,有的鎮組織大學生村官到企業實習,實習后根據雙方意愿,由企業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有的鎮發揮旅游業發達等優勢,推出旅游公司、企業商會等崗位,組織鎮一級專場招聘會。在村(社區)層面,在村級組織換屆中,有意識引導優秀大學生村官參選,進入村后備干部隊伍。去年底,完成首批73名期滿大學生村官的平穩有序流動,其中36人轉為村聘,18人考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6人進入企業或金融單位,3人自主創業,10人自主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