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村官“培訓季”,湖北省恩施州將新聘村官培訓地點放在村里的做法無疑是一大亮點。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樣的崗前培訓兼具“模擬演練、實戰操作” 的功能,有助于村官提前進入工作模式。短短幾天培訓期間,村官們看的是農村風景,吃的是農家飯菜,聽的是農民的心里話。置身于這種“原生態”的環境中,更容易感知農民的期盼,發現農村工作的瓶頸,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著力點,使民意“痛點”與培訓“熱點”無縫對接,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切換”跨度是相當大的。他們基本上是走出校門后,就一腳踏進了農村“寨門”,別說那些在城里長大的孩子,即便是在農村長大的,對農村、農業、農民的認知也幾乎是一片空白。如何讓他們盡快學會打撈村情民意、提升服務本領?崗前培訓,成了各地村官培養鏈的 “第一環”。俗話說,“把戲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培訓地點的選擇、培訓老師的確定、培訓課程的安排、培訓形式的謀劃,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是“走過場”還是“費思量”,參訓村官將收獲不一樣的獲得感。
恩施州這次崗前培訓,學員普遍反映比較滿意,與安排他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交流”不無關系。主辦者通過培訓方案再設計,將參訓村官導入到工作的“情景模式”,使他們每個人都成為登臺彩排的演員,而不是臺下看戲的觀眾。他們與村民朝夕相處帶來的震撼,遠比紙上談兵強烈了許多,精準扶貧、土地流轉的難處,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渴望,不再是課堂上陌生的概念,而是“推送”至眼前的鮮活事實。帶著問題學,帶著疑惑問,自然更能激發學員的內生動力,實現培訓效果的精準化。
村官培訓年年搞,如何搞出新花樣是一道值得研究的命題。恩施州的探索告訴我們,村官培訓不僅需要創新,而且創新的空間還很大。
點擊新聞>>>新聞鏈接:http://www.dxscg.com.cn/zxts/201711/t20171103_4802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