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是個復雜過程,需要“回懟”,但不能僅有“回懟”。有些貧困人口片面地將扶貧看作政府的責任,有任何困難都找政府,這就需要從認識上糾偏;有些貧困人口擔當不足,不敢從事沒有做過的種植和養殖產業,這就需要激活勇氣;有些貧困人口意志力不夠,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這就需要引導他們往前沖。
近日,云南鎮雄縣五德鎮政府“回懟”懶漢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一網民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向鎮雄縣委書記翟玉龍反映家庭困難:“一家人過著風雨飄搖的日子,求求領導幫幫我這可憐的家庭吧!”五德鎮政府及時展開調查后回復:“您和您哥整天無所事事,在家安心‘啃老’……國家扶貧更多的是‘扶志’,但絕對不會養懶漢。”絕對不養懶漢的果斷“回懟”,說在了大家的心坎上,符合扶貧先“扶志”的客觀規律。
在家“啃老”的懶漢希望政府解決家庭困難,就是一種“等靠要”思想。社區工作人員曾多次入戶為其介紹工作,卻被不同理由推卸。這個家庭的“興衰演變”,是“精神貧困”導致“物質貧困”的典型例子。其父親非常勤勞,在1982年就建了水泥平房,讓左鄰右舍都很羨慕,兩個兒子成人后卻無所事事在家“啃老”,靠年邁父親的血汗錢艱難度日。這樣的人,最缺的不是改變經濟狀況的機會,而是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如果在志氣上不改變,這個家庭就沒法真正脫貧。“扶志”的第一步,就是要終結“等靠要”思想,不能讓懶漢隨便伸手就能要到扶貧資金,逼迫懶漢樹立自強觀念。
貧困人口有“等靠要”思想的現象,并非個別。今年1月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情況中,“扶志”一詞被數次提及。媒體記者曾在湖北、貴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訪時發現,部分地區貧困戶中存在較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精神貧困”正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過的坎、難爬的坡。而在過去,有些扶貧干部還被懶漢“要挾”。“只要我一不高興就說不滿意,就說不清楚,就說不知道,自然有人幫我收拾你!”這個段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扶貧干部面對“賴貧”的辛酸。云南鎮雄縣果斷對“等靠要”思想說不,解除了扶貧干部的思想顧慮,為“扶志”樹立了榜樣。
“扶志”是個復雜過程,需要“回懟”,但不能僅有“回懟”。有些貧困人口片面地將扶貧看作政府的責任,有任何困難都找政府,這就需要從認識上糾偏;有些貧困人口擔當不足,不敢從事沒有做過的種植和養殖產業,這就需要激活勇氣;有些貧困人口意志力不夠,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這就需要引導他們往前沖。用好“智志雙扶”策略,先培訓工作技能再上崗,就能降低新的工作環境所產生的焦慮,貧困人口就能夠更加順利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同樣,先培訓種養殖技術,掌握了技術有了信心,進行新的種植養殖就不會那么害怕,降低了貧困戶調整產業結構的精神壓力。“扶志”相當考驗扶貧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工作經驗,尤其是對心理規律要有精準把握,方能引導一個人走出“精神貧困”。其實,扶貧過程也是扶貧干部走出“方法貧困”的過程。
“扶志”還需要警惕“小富即安”的思想。表面看起來,這些人都算不上懶漢,但內心深處安于現狀,不追求進步,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腳步。這就需要持續推動思想觀念的革命,讓他們認識到脫貧機遇千載難逢,激活他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和實現更大人生價值的愿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扶貧不僅是改變一個地區、一個家庭經濟指數的過程,更是改變眾多貧困人口素質能力的過程。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激活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不讓貧困人口在志氣上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