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新疆烏魯木齊縣畜牧獸醫站向貧困養殖戶免費發放的3300只土雞,登記在冊的只有1300只,另外2000只去向不明。經查,此項目純屬時任該縣畜牧獸醫站站長憑空捏造,騙取資金全部用于私分。
原本應是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扶貧雞”,卻成為個別人牟取私利的“雞”遇,類似的問題并不少見。仔細分析,他們的手段并不高明,行為也談不上多隱蔽,卻能屢屢得逞,這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監管存在盲區。
基層點多面廣,扶貧資金監管確屬不易。尤其現在,各方面投向扶貧領域的資金多、渠道多,更加大了監管的難度,這就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相關問題的查堵。要完善管理機制,“誰分配、誰公開,誰使用、誰公開”,通過政務公開欄、政府網站等形式公開公示,確保扶貧資金在陽光下使用。同時要重拳打擊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行為,確保扶貧資金真扶貧、扶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