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調研,有貧困戶反映家里新改廁所的馬桶“咕咕”響,像“打嗝”一樣,放不出水來。經調查發現,原來馬桶的沖水箱根本就沒有接通水,變成了擺設。本是改廁,結果又變回了“老旱廁”。
“廁所革命”雖是細微之舉,卻屬民生大事。一方面,沖水馬桶等設施可以避免傳統旱廁帶來的細菌和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干凈、整潔、舒適的如廁環境能讓群眾“方便”起來更方便,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過去,基層群眾“談如廁色變”,常說:“踮著腳練水上漂,捏著鼻練閉氣功。”隨著“廁所革命”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的如廁環境問題本來已經翻篇了,但少數地方存在的廁所“打嗝”現象,卻讓改廁成了“半吊子”工程。既浪費了資源,也損害了群眾利益,還容易引發形式主義歪風。
其實,不僅是馬桶沖不出水,其他諸如沒用幾天就壞了、排泄物處理系統不過關等現象,同樣是“廁所革命”中仍存的問題。設施一擺了之,只驗收表面工程,如此“改廁”要不得。這也暴露出個別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改廁政績,只求其面不求其里的錯誤發展理念。
改廁就得真改、實改、徹底改,對焦群眾真實訴求,打通最后一厘米。廁所“打嗝”,打掉的是群眾滿意度,“嗝”掉的是實干作風。要想讓廁所真正暢通,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樹立急民之所急的意識,更要從農民使用角度出發,多查查廁所到底改得如何、老百姓用起來是否方便,進一步推動改廁工作切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