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的汪水塘村,莊前莊后,綠樹成蔭。村外的風沙線上,檸條牢牢地固住了一個個流動的沙丘。田成方、林成網,綠油油的草場一眼望不到邊。
而在幾年前,汪水塘村還是畝產不過百斤、沙奪良田、人窮思走的后進村貧困村。汪水塘村的變化,有大學生村官劉石森的一份努力和汗水,是他用真誠和奉獻換來的。2013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劉石森以全票當選為汪水塘村村黨支部副書記。
為了改變汪水塘村的落后面貌,劉石森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向農民群眾和村干部請教學習,他經常到村民家中坐一坐,與村民拉一拉家常,聊一聊有些什么困難,并認真做好民情日志。
當他發現汪水塘村部沒有網絡、“三農呼叫中心網”也處于癱瘓狀態時,建議村支書、主任安裝寬帶,并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經多方努力,2014年8月1日村部的寬帶終于安裝上了,同時還為宋新莊自然村25戶村民家中裝上寬帶。現如今,汪水塘村遠程教育網發揮著積極作用。
“今年,是汪水塘村宋新莊自然村推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第二年,在馮記溝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縣鄉派技術人員多次下村指導滴灌技術,村民們對今年的玉米收成很有信心。”汪水塘村村主任汪浩禮說。
為解決村里大水漫灌水源不穩定、灌溉需要專人操作、勞動效率低且成本高等問題,劉石森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汪水塘村宋新莊自然村建成3萬方高效節水灌溉蓄水池,受益耕地面積達3590畝,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也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危房改造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確保操作的公平、公正、公開,劉石森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嚴格執行“申請-評議-審核-審批-實施-督查-驗收”程序,根據危房改造戶主提出的申請,逐戶拍照登記造冊,組織村民進行評議,鄉政府再進行調查核實,對評議、審核結果張榜公示,讓真正困難的群眾切實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截至目前,汪水塘村共完成22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三年來,劉石森被村民們的樸實善良所打動,而他的真誠熱情同樣獲得了群眾的好評。劉石森說:“我深深愛上了西部邊遠山區農村的這片熱土,把自己的戶口從吉林市落戶到了鹽池縣,我將在這里扎根,在這里生活,在這里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