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省大學生村官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金華舉行。
大學生來到農村,如何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大學生村官又該如何培養?將來,他們的出路又在哪里?在這方面,金華無疑做出了一些成績。在昨天的推進會上,相關部門向前來取經的各地組織部負責人介紹了有金華特色的大學村官培養模式。
據悉,引進大學生村官,仍然是今年金華的一項重要工作。計劃選聘到村任職高校畢業生250名,其中,有100人是面向211、985等全國重點院校和部分省內本科院校擇優選聘的。
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應屆大學生選擇做村官,在制度保證下,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制度:建立大學生村官
“成長檔案”
2009年3月,金東區江東鎮率先推出一項政策,為全鎮所有的大學生村官建立了“成長檔案”。
同年7月,在被證實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后,該政策開始在金東區全面實施。
什么是成長檔案?就是對每一名新招錄的大學生村官建立檔案,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成長規劃、掌握村情民情情況、協助做好村莊整治與建設、組織開展培訓、協助解決難點問題化解矛盾等情況,還要記錄個人先進事跡、獎懲情況等。
為什么要建這個檔案?在建立檔案之前,大學生村官人浮于事的現象在各個鄉鎮都較為常見。怎么讓這些有水平、有能力的大學生踏踏實實為村子辦事?只有宣傳教育是不夠的。于是,一個可以歸檔留存、記錄成長軌跡的檔案制度就構思出來了。
這個成長檔案經過審核公示的內容,要按月集中歸入鄉鎮管理的檔案,年終由區級組織部門同意審核歸檔。
“成長檔案”的內容,將作為大學生村官考核獎懲、崗位調整、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即使有村官跨鄉鎮調動和交流,全部檔案也要一起流轉。
這個制度的成效怎么樣?從2006年開始,金東區一共招錄大學生村官283名。因為制度激勵,現有106人考上了公務員,9人考入國有企業,14人自主創業。幾年過去,當年的大學生村官有的做了副鎮長,有的則辦起了工廠,成為村官中的佼佼者。
措施:設創業孵化園
讓夢想起飛
今年年初,在金華市農科院的大學生村官創業指導中心,“大學生村官創業孵化園”正式掛牌。
實際上,這個孵化園在2010年就有了。幾年時間,先后有350多村官在這里參加創業培訓,共孵化創業項目100多項,培育市級大學生村官創業實踐基地51家。
創業孵化園,主要起到什么作用?因為依托的是市農科院,因此,孵化園共1000多畝的基地,經營的都是和農業相關的項目。比如,為大學生村官免費提供試驗場地、對孵化成功的項目配備專業的農業導師、予以數萬元的獎勵資助等等。
最成功的一個例子是,孵化園與婺城區莘畈鄉的大學生村官胡榮偉合作,進行了富硒油菜的開發。現在,胡榮偉的果蔬專業合作社已經擁有場地150多畝,年產值100多萬元,帶動旅游收入500萬元,200多戶農戶因此受益。
另外,每年一次的“大學生村官吆喝新農村”活動,已經累計銷售農產品350余種,交易額達1200多萬元。
通過這個孵化園,金華的大學生村官不僅培育了新的經濟作物,也把自己服務的農村給“吆喝”了出去,受益的除了村官,村民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
出路:讓大學生村官
向多維發展
在金華做大學生村官,有什么樣的出路?聘任期滿后,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對于這個問題,不僅是村官自己,很多有志于做村官的在校大學生也十分關心。
為此,金華市制定出臺了《促進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10條意見”》。其中規定的出路,有擔任村兩委干部、鄉鎮事業編制工作人員、村務工作者(專職社區工作者)等多種。有政策保證,大學生村官們的發展方向更加多維了。
另外,就是鼓勵大學生村官們自己或作為帶頭人進行創業。數據顯示,金華全市1719名在崗大學生村官中,參與創業225名,開展創業項目192個,總投資額4005萬元,贏利1230萬元。
另外,金華還組織實施“千名村官進千企”三年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是用3年時間,安排全市大學生村官到企業輪崗歷練,每年安排兩個批次,掛職期限一般為3個月。
市委組織部相關工作人員說,大學生村官到企業掛職,也能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一批人才,提高大學生村官多崗位適應性,促進大學生村官多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