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無疑是許多大學生村官肩負的沉甸甸的重擔。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主戰場,扮演怎樣的角色?又該如何打開局面?是大學生村官必須面對的課題。
無論是已經成長為村里的當家人,還是仍在助理的崗位上,書寫好脫貧攻堅這篇青春答卷的關鍵是必須走心。
走心二字,看似簡單,做到卻殊為不易。
首先,需要大學生村官深入貧困戶中,看得越清楚,體會才越深,才能觸及內心。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被稱為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也是大學生村官參與較多的一個環節。江西省銅鼓縣新豐村大學生村官湯小平剛入村幾個月,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到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劉自華家走訪,因為劉家在偏遠的山上,且路已被山洪沖毀,村領導很不放心,但湯小平執意前往,經過在崎嶇山路上數小時艱難跋涉,小湯真切體會到劉家的貧困和窘迫。正是因為這次走心的走訪,才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進而增強了脫貧攻堅的緊迫感。
其次,需要大學生村官把脫貧任務當成自家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貧困戶制定出合適的脫貧方案。從2006年9月到2016年9月,大學生村官張陽在貴州整整奮斗了十年。他在銅仁市茶店鎮開天村任副書記期間,動員村民大規模種植大蒜、油茶等經濟作物,建生豬養殖廠房,實現了沼氣、沼液、產業發展一體化;在貧困村翁背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期間,他嘗試黑木耳、香菇、靈芝等食用菌種植,把食用菌發展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產業。張陽的走心之處在于因地制宜,實現了造血式扶貧。
身在基層的大學生村官,唯有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憂,才能和困難群眾交心,才能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到位。